学 海 无 涯
2020年中考物理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1、针对性——重视对考情(考纲、考题)和学情的分析研究。 2、科学性——明确任务,高效备考,寻找一条离成功最近的路。
二、复习进度
初三物理总复习分为四个阶段 阶 段 第一阶段 时 间 至4月中旬 模 式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训练 第二阶段 至5月底 按知识块(力学、电磁学、物理实验、热学等)进行小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电磁学、热学)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内的运用(包括物理实验拔高) 主 要 内 容 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学 海 无 涯
综合复习训练 第三阶段 至6月上旬 进行大综合(包括理科综合和学科内综合)复习训练 第四阶段 至中考 回归基础 针对学生物理学科薄弱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公式、重要规律等的应用
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和理、化、生各学科之间知识点进行大组合复习训练,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 三、复习策略
加强对考试说明、中考试题的研究,强化三轮复习,向细节要质量,始终坚持: 1、对学科重点的强化训练 ;
2、对题目的归类讲解和对学生的分层次指导; 3、讲练结合的基本复习模式;
4、良好解题习惯的培养与科学应试指导
学 海 无 涯
四、具体措施
(一)紧抓课本,细挖教材,扎实推进基础知识复习工作
中考立足课本考基础,于变化中考能力。中考试题源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中考卷中的大多数试题都可以从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总复习题中找到它们的“影子”,甚至课本中的插图、阅读材料等都可成为中考命题的素材;文字表述、规范答题都可以课本为参照。
1、在复习中应立足基础知识,通过透彻理解,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如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应该让学生从定义式及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或定律的理解,则应引导学生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物理实质、适用条件等作全面的分析。
2、复习时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构建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3、以课本的习题背景、插图和阅读材料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或适当变形形成典型例题,应用中、低档试题进行训练,花大力气吃透课本上那些有特色、概念性强、构思新颖和方法灵活的习题。(切忌偏题、难题和怪题;切忌只盯课外题;切忌“眼高手低”)
4、各类资料等文字表述、答题格式与课本上的形式有出入的,以课本为准;实
学 海 无 涯
验步骤、实验表述等,也以课本为主,真正做到以“本”为本。
(二)围绕考点,参透考纲,认真研究三年中考试题特点
《考试说明》是中考复习的纲领,结合《考试说明》分析中考命题的规律,把握命题原则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准确把握中考动向,有针对性地做好复习指导工作;中考试题是经过命题专家精心设计的,在考查学生的能力方面是一般试题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中考命题不回避陈题,并且推“陈”出“新”,及各地中考试题相互借鉴等等。研究中考试题的特点就是研究命题专家的命题特点,洞察命题者的命题思路。通过对中考题的研究、比较、创新,体会中考命题的技巧与方法,有利于指导复习备考。应对措施是:
1、研究考纲,师生人手一份,认真阅读(知识、能力、要求),教师务必研究知识要点,参透能力要求,使教师看到知识要点,就能选择相关习题,看到能力目标,就能准确剖析试题的重要环节。
2、收集近5年我省的中考试题,研究试题的命题特点,试题考查的侧重点,全卷考查的热点等,共同研究,形成共识。
3、研究17年中考试题的新特点,选择类题进行有针对性地严格训练,包括:图象题、符号推理题、力学综合题等。
4、对于热点题要认真研究,透彻分析,加强训练,包括:能源与环保问题(太
学 海 无 涯
阳能、风能、核能);天体运动问题(神八、同步卫星);“电磁”问题(生产、生活、体育、国防)。
5、加大往年中考题的训练力度,要通过分析它的特点,找准易考点,在讲评时,不仅要注重思路和方法的讲解,还要进行拓展与创新,要放得开,收得拢。
6、对高频度出现的中考试题,要加强训练。经常出现的类型,一定有它的生命力,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理由,加强这类题目的训练可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三)精心挑选各地各类训练试题
1、在复习每一章前,反复思考复习章节重点、难点及中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物理思想方法,反复推敲各知识要点的复习、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题的收集、设置等。
2、采取网络加剪刀的方式,分工协作,在网络上收集、在各类资料上用剪刀剪下所需要的训练习题。选择的习题要满足:(1)能较好地加强对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对基本规律的应用,做到既能较好地复习“双基”,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2)能弥补课本上和复习资料上的不足但不超纲;(3)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代表一类的习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便于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拓展、延伸和归类;(4)能体现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通过训练后能让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方法解决同类习题,提炼出重要的物理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