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系数的确定,充分考虑了大气降水为泉水补给水源,用当地历年(17年)的降水量实测资料、枯水期与泉流量的比配关系等因素,更具实用性和合理性。
因此,本泉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用修正系数修正后确定泉的地下水开采量为4231 m3/d。
4·4 取用水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
对于泉水流量的允许开采量来讲,应首先准确分析泉流量的保证程度,以保证泉水水源长期、稳定、合理地开采。 4·4·1 泉水形成历史悠久
据当地村民调查访问,本泉水源历史悠久。从泉水流量的历史资料来看,一九七九年在我院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期间,已将该泉点做为地下水大型泉群进行过详细调查,当时(1979年9月9日实测平水期)大泉流量为40.5L/S(3499m3/d)。与本次调查(2013年5月31日丰水期)实测大泉流量为43.6L/S(3773m3/d)相差3.1L/S。相当于丰、平水期之差。由此可见,本泉水自流量三十余年无较大的明显变化。
4·4·2 泉水储量级别的确定
依据有关泉水地质勘察规范,对泉水储量进行A、B、C、D四级确定储量等级。本泉水开采量依据勘查研究程度,可以为水源地开发设计提供B级储量依据。对泉流量进行了实地调查,详细掌握了泉水水源地的有关资料,符合(GB/T13727—92)国家规范B级允许开采量的条件。
4·4·3 泉流量与降水关系分析
21
本泉的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因此,泉水流量的变化取决于大气降水的补给,二者之关系密不可分。
根据宜春市气象局提供的1990—2006年的大气降水资料,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3—6月,而11、12月及翌年1月一般降水量偏少,17年历年的枯水期平均降水量与2005年10月—2006年9月泉流量观测结果分析认为:2005年11、12月—2006年1月平均降水量为58.8mm,枯水期最小月降水量为17.2mm,而二者也均在2006年枯水期(分别在12月或1月)出现,一个水文年内泉流量相对低值也是泉水最枯流量为4440 m3/d。由些可见,泉水最枯流量与2006年枯水期大气降水最枯补给量相对应,应该认为最枯期补给量可满足泉流量低值具有可靠性。
22
第五章 地下水质评价及水资源保护
芦村镇集中供水工程采用地下泉水为供水水源,按国家有关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地下水水质检测资料来源于2013年2月13日“宜春市袁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泉群的水质检测结果。检验依据GB/T5750—2006、GB5749—2006规范要求。水质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28项检验项目均符合国家标准,判定为合格饮用水源水。 28项检验项目结果请见附件“宜春市袁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报告”复印件。
5·1 地下水水质类别划分
芦村镇地下水供水水源质量类别的划分,按水质分类标准(GB/T14848—93)规定要求进行分类。地下水质量类别划分列表5-1。
芦村镇地下水质量标准及类别划分表 表5-1
类别标准值项目 色(度) 嗅和味 浑浊度(度) PH 肉眼可见物 氨氮(mg/l) 铅(mg/l) 镉(mg/l) 砷(mg/l) 铬(mg/l) 汞(mg/l) 铁(mg/l) 锰(mg/l) 铜(mg/l) 锌(mg/l)
水质分类标准 (GB/T14848-93) ≤2度 不得有异味异嗅 ≤3 6.5-8.5 无 ≤0.02 ≤0.005 ≤0.0001 ≤0.005 ≤0.005 ≤0.0005 ≤0.1 ≤0.05 ≤0.01 ≤0.05 23
检验结果 1 无 1 7.2 无 <0.003 <0.001 <0.005 <0.001 <0.004 <0.0004 <0.003 <0.1 ≤0.02 <0.05 地下水质量类别 备注 1类 1类 1类 1类 1类 1类 1类 3类 1类 1类 1类 1类 3类 2类 1类
氰化物(mg/l) 氯化物(mg/l) 氟化物(mg/l) 硫酸盐(mg/l) 硝酸盐氨(mg/l) 溶解性总固体(mg/l) 总硬度(mg/l) 细菌总数(个/l) 总大肠菌群(个/l) ≤0.001 ≤300 ≤100 ≤50 ≤2.0 ≤300 ≤150 ≤100 ≤3 <0.002 10.0 0.18 16.85 1.20 240 189.17 <11 未检出 2类 1类 1类 1类 1类 1类 2类 1类 1类 据表5-1可见,共24项指标划分,其中19项为1类地下水质量标准,3项为2类,2项为3类。
5·2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芦村镇集中供水水源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按单项组分类别划分进行综合评价,由表3可以看出地下水质量类别为1类的有19项,2类单项有3项,3类单项有2项,4类、5类没有。
单项组分评价分值用Fi表示:1类Fi =0分;2类Fi=3分;3类Fi =6分;4类、5类没用。单项总分值为9分,Fi中的最大值为3。经计算,本地下水综合评价分值F为0.33.按地下水质量级别划分表,F<0.8为优良级地下水。
5·3 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5·3·1 泉水水源地卫生防护带设置
水源地卫生防护带设置原则,主要依据泉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特征以及基岩覆盖层岩性特征、地层、岩性、渗透性能、地形地貌及人群活动等条件有关。
从本水源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可知,泉水出露主要受NW70°断裂构造带控制,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受断裂切割形成上升泉,其补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