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吉尼故乡》:从这首乐曲开始要让孩子学会音乐的分句,就像我们读文章一样,刚开始是通篇不分层次、成片的朗读,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将自己要读的文章分句、分段,让听者不再一头雾水、找不到主次。弹奏乐曲也是一样,我们的手就是我们的嘴,要将乐曲内容清晰地传达给听者,首先要让大家知道你弹得是什么故事,每一句、每一段说了些什么,然后再根据故事情节加入感情的渲染、有表情的进行弹奏。
一般简单的曲目以四小节为一句就可以了,通常孩子不容易找到划分段落,可以在弹奏熟练后让孩子先唱出来,熟悉旋律分句后在弹奏时一边在心里默唱一边弹,这时手上的旋律感就比较强了。
(2)同音连线:《摘棉花的老人》将两个或以上相同的音用连线连接起来,就叫做同音连线。
很多孩子会将每一个音都弹奏出声、或者第二个音的拍子还没数完就起手,这样弹奏都是不对的,同音连线只需要将第一个音弹奏出声,剩下的音手指压住琴键不动光数拍子就可以了,一定要注意保持住音符的时值。
作者: 快乐钢琴师 时间: 2011-2-15 11:17
第十二课
曲目:《自新大陆交响曲》、《军号响》
基础知识:右手5指sol、力度弹奏要求,复习同音连线。
(1)《自新大陆》右手新的音sol,很多孩子弹这个音时为了好使劲,会将整个5指外侧躺在琴键上,整个手背就会偏向右侧,正确弹奏应该用小指右前端的肉站立、保持手背平行。弹到这个程度会因为曲目难度的增加忽略手型,这点一定要注意,好的手型对弹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增强弹奏力度:在前面的弹奏中因为孩子手型还没有固定掌握好、对键盘的适应性还不强,所以对力度可以不做要求,只要琴键弹到底声音稳定就可以,从这节课开始基本问题已经解决就要增强力度练习了。落键时要将每一个音弹到底、弹扎实,将整条手臂的力量集中在指尖,尽量将声音弹得圆润、饱满不要发虚,手腕的支撑很重要,不要上下颠、左右晃,保持住延音的音色。
作者: 快乐钢琴师 时间: 2011-2-16 10:18
作者: 快乐钢琴师 时间: 2011-2-16 14:55
第十三课
曲目:《划呀划》、《有谁知道我的忧愁》
基础知识:复习音程弹奏、双手连贯弹奏。
(1)《划呀划》:主要将前两节课内容进行复习,要注意同音连线第二个音因为不需要弹奏,最后两拍钢琴已经没有声音,这时手还要放在琴键上,要等时值弹够再起手。
(2)双手连贯弹奏:上节课我已经讲过,从现在开始不只应要求孩子能将乐曲完整无误的弹奏下来,还应该在简单的弹奏技巧上予以要求。虽然孩子可以将乐曲音、节奏、拍子基本不错的弹出来,但是在左右手衔接时总会停顿一下,或者两只手的力度相差太多、因为换手力度突然增强或减弱,让人很明显感觉到不是一只手弹奏的,这样曲目旋律听起来总是感觉不够流畅、完整。所以一定要注意在两手交换弹奏时,节奏一定要稳定不要忽快忽慢;如果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力度也要一致,这样整首乐曲听起来就会很舒服。
作者: 快乐钢琴师 时间: 2011-2-18 15:49
第十四课
曲目:《乘黄包车》、《班卓琴手》、《公主圆舞曲》
基础知识:新音左手5指fa、什么是圆舞曲并有表情的演奏。
(1)左手5指fa:《乘黄包车》左手5指弹奏和《第十二课》右手5指弹奏的要求是一样的,因为左手没有右手灵活所以需要更多单独的练习。
(2)圆舞曲:《公主圆舞曲》是小汤一这本书中弹奏旋律最强,也最适合有表情演奏的开始,从这首曲目开始要让孩子不只是技术性的弹奏,而应该富有感情的演奏,让钢琴弹奏真正成为钢琴演奏。
A、首先要让孩子初步了解什么是“圆舞曲”, 当然年龄小的孩子不一定能完全了解,但是基本概念还是要有的,因为“圆舞曲”是钢琴曲目中一个大类,我们要从一开始接触就有一个正确、明晰的概念,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圆舞曲(Waltz):有时音译为“华尔兹”,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B、如何有表情的弹奏:既然是舞曲在节奏上应该是欢快、平稳的,不要弹得太慢、太拖沓,但听起来不能太赶好像很着急的样子,一定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
最适合的速度应该是比孩子弹得最熟练的速度稍慢一点为宜,这样能保证在不出错的情况下充分的表现情绪。
音色要饱满、圆润所以力度不要过强、过于生硬,否则就变成了进行曲的感觉。孩子在弹奏这首曲目时切忌砸琴,要在落键时控制力度,声音要像橡皮球落在地上,既扎实又不刺耳。要把自己的手想象成在跳舞的双脚、琴键就是地面,双手交替弹奏时左手的音稍重一点就可以不能太强,否则左手太重、右手太轻会感觉是一个脚受伤的人一拐一拐的跳舞。
最初孩子做起来肯定会有困难,所以只要个别小节能够做到就可以了,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一定会把情绪自然的运用到钢琴弹奏中。
作者: 快乐钢琴师 时间: 2011-2-19 21:52
教材:《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2》
第一课
曲目:《上学的日子》、《捉人游戏》
基础知识:八分音符时值、音符的名称。
(1)《上学的日子》:这首曲目主要是复习巩固基本手型、小汤1所学的双手5个手指的弹奏方法;以及全音符、附点二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拍数。
(2)八分音符:学习新的八分音符,八分音符从形象上看就是一个完整的音符,每一个部分都有它的名称,黑黑的圆脑袋叫“符头”、细长的一条棍叫“符干”、连接两个音符的横线(?)或者一个八分音符上一个小小的尾巴(?)叫“符尾”。
在弹奏《捉人游戏》时孩子通常会把八分音符的拍子弹得和四分音符一样长,这样听起来弹得都是四分音符是错的,一定要注意八分音符只唱半拍,八分音符的时值是半拍、也就是一拍的一半,两个八分音符合起来唱一拍,弹奏时要短一些。
作者: 快乐钢琴师 时间: 2011-2-24 12:30 标题: 《孩子们的拜厄(上)》
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在以前的学习中会将《拜厄》、《布格缪勒》、《599》等练习曲混搭在一起学习、或者是每本书大幅度跳跃性弹奏,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太适合的。
因为这类弹奏课本都属于基本弹奏技巧阶梯式练习,是难度和演奏技巧逐渐增加的训练课本,所以应该按照难易程度弹完一本再弹一本,如果混在一起弹奏就好像我们同时将文化课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等的课本同时学习,前面的还没有学会又加上更难的内容,只会事倍功半,达不到有效练习的目的。
而且每本练习曲中每一条曲目都是针对某个弹奏技巧进行的,所以尽可能逐条弹奏,即使不能每一条都进行练习,也应该只舍弃少部分技巧相近的练习曲目,这样才能保证把所需的基本演奏技巧完全掌握,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弹奏做好充分的准备。
《孩子们的拜厄(上)》(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一课
曲目:p7—p12。.
基础知识:认识右手第一组高音区的do、re、mi、fa、sol,反复记号(︰‖)、唱谱的重要性。
A、p7—p12条主要是对右手高音区音符所在位置的认识,在弹奏方法上依然使用断奏练习,巩固手型保持不变。具体的作业进度应由老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布置,以充分认识每一个音、并以正确的手型、力度、速度、熟练弹奏为准。
B、反复记号:所谓反复记号简单理解就是,按要求把曲目弹完一遍之后再根据需要反复的地方再弹奏一遍。
反复记号一共分为两种,现在学习的两点在前、后加一粗一细两条双竖线的是第一种(我把它称为“从头反复”)。在弹奏时只要看到这个记号就表示,将曲目从头弹奏至有反复记号的地方再从头把刚才弹过的重新弹一遍,如果后面还有乐句就接着再往下弹到结束就可以了。
C、唱谱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识谱,每个曲子都能弹下来,但是如果只让他唱出书上的谱子却经常会唱错,这是因为不识谱的孩子多是通过键盘来记音符,而不是看着书上的音符在键盘上找音,也就是记住do、re、mi在键盘上的位置,却不是很明确每个音符在谱子上到底在第几线、第几间的哪个位置,他会记住第一线mi在钢琴上的什么地方,却不清楚这个音唱mi,时间一长曲子是能弹下来,但是对音符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最后导致不识谱。
其实这种情况通过唱谱子就可以改善,让孩子把谱子正确的唱出来,首先就需要他真正认识这个音是什么,而且唱谱子不仅能加强对音符的认识,对视唱练耳也是很好的训练,要唱的准就要听的准经过长期的练习,音准会有很大提高,这样做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 快乐钢琴师 时间: 2011-2-25 10:46
第二课 [小汤2]
曲目:《穿过树林》、《长号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