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数量和灯的悬挂高度。照明的均匀程度常以均匀系数作为指标,均匀系数指的是室内最低照度与最高照度之比,一般要求该系数不小于0.5。
12、桌高与椅面高之差为桌椅高差,它是儿童桌椅中对学前儿童就坐姿势影响最大的一个指标。 13、对玩具的卫生要求主要应考虑不易传染疾病、无毒、安全以及不对学前儿童产生心理伤害等问题。从流行病学的意义来说,用塑料制作的玩具易保持清洁,不易污染,便于清洗消毒。
14、托幼机构在选用玩具时还应考虑玩具制作材料的毒性问题。聚乙烯塑料和有机玻璃等无毒性,制成的玩具适合儿童使用。
15、学前儿童阅读的图书中的图形、文字和符号,都是视觉刺激物。符合卫生要求的图书对于保护视力提高神经系统活动功能都具有促进作用。
第九章
1、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①保教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措施不落实; ②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安全观念淡薄; ③幼儿运动系统发育不完善,平衡功能差;
幼儿的骨骼、肌肉、关节以及控制和协调运动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动作的协调性较差,反应不够灵敏,平衡能力低,再加上幼儿又好动,因此很容易发生跌伤、扭伤、骨折等情况。
④托幼机构的客观环境因素。
2、托幼机构内发生的儿童意外事故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迅速危及生命的,如溺水、触电、外伤引起的大出血、气管异物、车祸、中毒等,这一类必须在现场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防止可能出现的死亡;
②虽不是立即致命,但是若不及时抢救或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死亡或终生残疾,如烧伤、烫伤、骨折等。 3、对学前儿童急救的原则:①抢救生命;②防止残疾;③减少痛苦。(摔伤和脊椎骨折应严禁患儿活动) 4、幼儿骨骼中有机物多,无机盐少,外层骨膜较厚,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称为“青枝骨折”。幼儿发生“青枝骨折”后,疼痛不明显,肢体仍可活动,易被忽视,骨折自愈后会形成畸形。 5、骨折的处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急救的重点应是及时止痛、止血、防止休克,不要盲目地搬动患儿; ②固定骨折,限制断骨的活动;
③对开放性骨折,在夹板固定前应先止血,局部消毒处理,不要将外露骨骼推入伤口。 6、烧伤、烫伤处理的注意点:
①清除烧伤、烫伤的根源;(如是石灰烧伤,应先擦净石灰颗粒然后再用水冲洗,否则会因为石灰和水作用产生大量的热量,加重烧伤的程度) ②根据受伤的不同情况及时处理;
③对化学药品引起的烧伤,除用水冲洗外,还可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进行处理; ④烧、烫伤发生后,要预防出现可能危及生命的休克和窒息。 7、抢救急性中毒的患儿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尽快排除毒物;②减少毒物的吸收;③促进毒物的排泄;④要尽可能收集残余毒物、患儿呕吐物等。
第十章
1、健康教育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计划的学习经验的过程,旨在提高儿童对有关健康科学的认知水平,改善对待个人和群体健康的态度,培养有益于个人、社会和民族健康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2、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与学前儿童健康有关的经验和学习活动,让他们学会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儿童会认同自身对维护健康的责任性; ②儿童会认同与健康有关联的自身需要; ③儿童比较安全的行为和有危害的行为;
④儿童会初步获取改进或保持自身健康的策略和方法;
⑤儿童会初步学会预防受伤害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⑥儿童会初步运用处理紧急事件的机能。
3、学前儿童的健康态度和信念的确立以及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一般说来是建立在正确的健康知识的基础之上。
4、从认知到行为,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知识、态度和行为这三者,知识是基础,态度是动力,行为是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就要使接受教育者具有应有的知识和正确的态度。当然,从认知到行为,三者之间只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必然性。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转变所需的时间和困难程度是不同的,知识的转变较为容易,态度的转变涉及情感问题,不仅较为困难,而且历时也较长,行为和习惯的转变则最难。对学前儿童而言,从认知到行为这样一个过程比其他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较为容易,在学龄前阶段抓好健康教育比抓其他年龄阶段人群的健康教育更为有效。
5、社会健康教育,除了托幼教育机构外,还包括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宣传和新闻部门,各级文化娱乐部门,各类社会团体等。
6、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自然应该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7、个人卫生教育:①生活自理能力;②有规律的生活习惯;③清洁卫生习惯;④学习卫生习惯。 8、健康教育的三个关键性概念:①儿童的生长发育;
②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 ③有关儿童健康问题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 9、托幼机构健康教育的方法:
①动作和行为练习;②情景演示;③游戏;④讨论;⑤讲解示范;⑥参观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