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2020年中考化学分类汇编:实验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3:45:5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D.若继续降温至t1℃,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选:D 25.(1分)(xx?北京)某同学欲测定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分别取ag样品,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合理的是( ) A.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VmL气体 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称量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为m1g B. 与足量Ca(OH)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2g固体 C. D.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m3g 选C 29.(6分)(xx?北京)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之一.

(1)下列铜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A.铜质奖牌 B.铜导线 C.铜火锅

(2)“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

(3)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2Cu+2H2SO4+O22CuSO4+2H2O ①过程Ⅱ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过滤 .

②过程Ⅲ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 ③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 AC (填字母序号). 解:(1)利用铜的导热性可以做成火锅; (2)“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3)由题意可知,含Cu、Zn铜帽与稀硫酸和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液A,根据实验的目的,为了得到铜和硫酸锌,应向A溶液加入过量的锌,通过过滤得到了硫酸锌溶液和铜锌的固体混合物C,为了得到铜和硫酸锌,应加入稀硫酸,所以: ①过程Ⅱ中为了分离固体和液体,操作的名称是过滤;

②过程Ⅲ中是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 ③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A是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物,固体C是铜和锌的混合物.所以,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AC.

故答为:(1)C;(2)Fe+CuSO4=FeSO4+Cu;(3)①过滤;②Zn+H2SO4=ZnSO4+H2↑;③AC.

30.(7分)(xx?北京)现有四只烧杯,分别盛有稀盐酸、饱和石灰水、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并向其中滴加了酚酞或石蕊溶液(如图所示). 已知: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选用下列药品继续试验:铁、氧化钙、氧化铁、稀盐酸、饱和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请依据试验回答问题:

(1)B中溶液是 氢氧化钠或碳酸钠 .

(2)取A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甲,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则甲是 氧化铁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3)取C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乙,溶液变浑浊;再加入丙,又变澄清,且由红色变为无色,无气泡产生,则乙的化学式为 氧化钙 .

(4)取D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丁,溶液变浑浊;再加入丙,又变澄清,且红色变为无色,同时产生气泡.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溶液变浑浊的原因: Na2CO3+Ca(OH)2=CaCO3↓+2NaOH . ②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组成为 氯化钠、氯化钙,或氯化钠、氯化钙、氯化氢 (写出所有可能). 解:(1)由于B中溶液为蓝色,故B中溶液呈碱性,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故填:氢氧化钠或碳酸钠;

(2)A中溶液为无色,则A中盛有的是盐酸,加入甲,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则甲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填:氧化铁,Fe2O3+6HCl═2FeCl3+3H2O; (3)根据浑浊的溶液中加入丙无气泡产生,说明浑浊的原因不是产生了碳酸盐沉淀,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使饱和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知道C中盛有的是饱和石灰水,加入的乙是氧化钙,故填:氧化钙;

(4)根据浑浊的溶液中加入丙有气泡产生,说明浑浊的原因是产生了碳酸盐沉淀,则D中盛有的是碳酸钠溶液,加入的是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加入盐酸,由于溶液变为无色,色溶液可能呈中性,也可能成酸性,故溶质可能是氯化钠、氯化钙,也可能是氯化钠、氯化钙、氯化氢,故填: ①Na2CO3+Ca(OH)2=CaCO3↓+2NaOH;

②氯化钠、氯化钙,或氯化钠、氯化钙、氯化氢. 31.(6分)(xx?北京)根据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集气瓶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字母序号,下同).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D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 木条熄灭 ,说明瓶中已充满二氧化碳.向该集气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到溶液变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O+CO2═H2CO3 . 解:(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发生装置的特点属于固体加热型的B装置;

(3)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装置D(向上排空气法);检验CO2气体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置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向该集气瓶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碳酸,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 故答案为:(1)集气瓶;

(2)2KMnO4K2MnO4+MnO2+O2↑;B; (3)D;木条熄灭;H2O+CO2=H2CO3. 32.(6分)(xx?北京)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气球鼓起 入充有CO2的瓶中 ②… 无明显现象 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溶液中有气泡产入瓶中 生,气球变瘪 ④向外拉注射器3 澄清石灰水边浑浊 (1)步骤①中气体鼓起的原因可能是 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气球鼓起 .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 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 ,其目的是 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H2O+CaCO3↓ . (4)本实验的结论是 CO2能和NaOH反应 .

解:(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鼓起; (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如果无任何现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H2O+CaCO3↓;

(4)本实验就是为了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故答案为:(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气球鼓起;(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3)Ca(OH)2+CO2═H2O+CaCO3↓;(4)CO2能和NaOH反应

33.(7分)(xx?北京)四硫化钠(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2Na2S4+O2+2H2O=8S↓+4NaOH. 【查阅资料】

①Na2S4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 ②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溶于水,常温下与NaOH溶液不反应. 【实验过程】

①取0.5g碳酸钠、0.2g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入(如图1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得Na2S4,反应为:4Na2CO3+12S+X2Na2S4+2Na2S2O3+4CO2,X的化学式为 O2 ,蘸有浓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

②冷却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时间,再向该试管中加入10mL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2所示). ③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示),拔下橡胶塞,观察到 水进入试管内,进入水的体积约为试管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 4:5 .

④按照①~③再重复实验2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11.0 11.4 11.6 h1/cm 8.7 9.1 9.2 h2/cm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20.9 %(结果精确到0.1%).

【反思与评价】若实验过程②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会影响测定结果,请说明有何影响,并阐述理由: 试管内的空气成分与外边的空气成分可能有差异 . 解:【实验过程】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和

4Na2CO3+12S+X2Na2S4+2Na2S2O3+4CO2,可知X的化学式为O2;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蘸有浓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填:O2;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③四硫化钠和氧气、水反应生成硫和氢氧化钠,会使得试管内压强变小,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示),拔下橡胶塞,观察到水进入试管内,进入水的体积约为试管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4:5;故填:水进入试管内,进入水的体积约为试管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4:5;

④【解释与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00%=20.9%;故填:20.9;

【反思与评价】未放置一段时间会导致试管内的空气成分与外边的空气成分可能有差异.故填:试管内的空气成分与外边的空气成分可能有差异. 5.(xx?北京)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 A . 红磷 选D

B. 木炭 C. 甲烷 D. 铁丝

搜索更多关于: 2019-2020年中考化学分类汇编:实验题 的文档
2019-2020年中考化学分类汇编:实验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4qxr4nn4f6b8ve00zsa83uyx9681900vae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