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减少生存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衣着等需求收入弹性衣着已逐渐缩小,其他用、行等享受和发展资料的需求收入弹性则逐渐增大。
① 2000年恩格尔系数跌破50%。经济学上常常用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衡量食品消费和其他方面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一比例称之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消费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会随之降低,即恩格尔系数会随收入的增加而趋于下降。
从图3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城市较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到1999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维持在50%以上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的一半以上是用于食品消费开支的。而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4年已经低于50%。1995-2000年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下降到49.13%,这是改革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的最低点,达到了农村小康恩格尔系数低于50%的要求,是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水平由温饱区间迈进小康门槛的重要标志。
图3 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p656055城镇5045403530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农村 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304页
② 消费结构优化,享受性和发展性的支出比重提高。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虽然消费重点仍放在吃、穿、主、用上,但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其它商品服务的消费水平提高很快。
在附表1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中,ⅰ)穿、用的比重都呈现下
5
降趋势,直到2000年,衣着和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的比重分别为5.75%和4.52%。ⅱ)近几年,农村居民的居住类比重提高,2000年比1999年增加了0.68个百分点,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ⅲ)近几年农村居民的交通与通讯的消费支出比重加速增长。1995-2000年5年内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1985-1995年10年内仅提高了0.82个百分点。ⅳ)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的消费比重也有较快的提高。2000年这两项支出比重分别比1999年增加0.85和0.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欲望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医疗文化教育服务价格推动形成的。
对城乡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减少生存性消费比重,增加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比重。但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2000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比重中,除食物类和居住类的比重低于农村居民的外,其它的六大方面的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
⑶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虽然得到了改善,但仍与城镇居民存在差距,还可以在食品消费结构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得到反映。
千克 300 250200
15010050019851987图4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粮食情况城镇农村
198919911993199519971999图5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猪牛羊肉情况城镇千克2520151050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农村 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27页
6
从上两个图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均朝营养型方向转变,直
接粮食消费下降而间接粮食消费(即蛋奶猪牛羊肉的消费)上升。但两者的差距继续存在,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2000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16.6台、电冰箱80.1台、空调30.8台、家用电脑9.7台、移动电话19.5台、家用轿车0.5辆,比1999的111.57台、77.74台、24.48台、5.91台、7.14台分别增加了4.4%、3.08%、25.7%、64.4%、174.6%、66.7%,中档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高档耐用消费品增幅明显,城镇居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处于升级换代阶段。200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48.74台、电冰箱12.31台、摩托车21.94辆,分别比1999年的38.24台、10.64台、16.49辆增长27.5%、15.7%、33.1%.此外,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照相机等家庭中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增长较快,但拥有水平目前仍然比较低,对新兴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则很少问津。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至少落后10年。
3.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是反映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农村社区发展对农村居民的对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国家和地区对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对农村居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大农村居民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同时,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也逐步改善。至2000年,全国有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设有邮电局、所得乡镇比重是79.8%;8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话;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①。但是,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仍不如城镇。除了上述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外,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文化体育设施、自来水供应等以及生活环境都明显滞后于城市,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泛滥,市场流通环境恶化。这些都影响着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
二 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各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以恩格尔系数为例,2000年恩格尔系数最低的为上海38.09%,最高的是西藏79.31%,两者相差41.22个百分点。31各省市自治区中有18各地区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就是说,这18各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小康的要求,其
① 数据来源于《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的“九五”》267页。 7
余的13各地区除湖南、湖北、安徽三各地区是中部地区,剩下的10个都是西部的。而西部地区的十二个省区中只有内蒙古和宁夏达到小康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极不平衡。
为了分析各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我们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指标与数据
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很多,根据《全国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
标准》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反映人民生活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以下十一项指标作主成分分析,尽量全面的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了吃穿用住行以及文教卫生等多个方面。
(一) 反映物质生活水平
X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人) X2 恩格尔系数(%)
X3 衣着消费支出(元/人)
X4 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平方米/人)
(二) 反映人口素质
X5 农村劳动力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 (三) 反映精神生活水平
X6 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元/人) X7 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数(台) (四) 反映交通与通讯水平
X8 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数(辆) X9 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话机数(台) (五) 反映医疗保险水平
X10 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元/人) X11 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口比重(%)
表3 2000年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情况 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X1 4604.55 3622.39 2478.86 1905.61 2038.21 X2 38.09 40.09 39.50 48.64 44.79 X3 245.93 162.12 104.84 113.37 110.88 X4 3.63 1.03 2.98 3.52 0.04 X5 86.37 68.50 72.32 71.12 60.6 X6 484.86 235.22 130.71 135.39 232.58 X7 103.20 89.33 64.76 63.48 45.19 X8 36.67 34.00 34.33 25.00 25.69 X9 80.13 41.00 31.17 16.10 5.94 X10 249.00 270.90 78.28 60.35 104.46 X11 10.59 0.65 4.94 8.55 5.03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