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一)
1、符号化思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学的特点就是抽象,正因为如此,用符号表示就显得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与优越性。 ”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
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2、化归思想
把有可能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己便解决或可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这就是“化归”。 (1)四则运算的“巧用定律”。 (2)几何知识的“变换图形”。 (3)应用题教学中的“由此及彼”。 (1)四则运算的“巧用定律”。 例如:计算1.25×96×25
将96分解成8×4×3,再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计算就显得非常方便。 l.25×96×25 =1.25×8×4×3×25 =(1.25×8)(25×4)×3 =l0×l00×3=3000
再如:计算13/17×18 第二个因数将18变形为(17+1)用乘法分配律解答就比较方便。 又 例: 求1/2+1/6+1/12+1/20+……+1/380的和。 可以将问题转换为如下求和形式:
原式=1/1×2+1/2×3+1/3×4+1/4×5+……+1 /19×20
=(1-1/2)+(1/2-1/3)+(1/3-1/4)+(1 /4-1/5)+……+(1/19-1/20) =1-1/20 =19/20
(2)几何知识的“变换图形”。
将原图形通过割补、分割、平移、翻折等途径加以“变形”,把未知的面积计算问题转化成已知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可使题目变难为易,求解也水到渠成。
例如,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也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求出面积。圆也可以通过分割转化成长方形。
不仅使每个学生明确了不同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应方法,而且领悟到了还有比计算公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再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化归思想方法。 3、极限思想 《庄子·天下》中的“一尺之棰(chuí),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充满了极限思想。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就是利用极限思想来求得圆的周长的,他首先作圆内接正多边形,当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时,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接近于圆的周长。刘徽总结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无所失矣。”正是用这种极限的思想,刘徽求出了π,即“徽率”。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
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 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
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再如,山东麻明家老师在执教《圆的面积》这节内容时,创设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如果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时长方形的面积就越接近圆的面积了。这部分内容应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用“无限逼近”的方法来求得圆面积的。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
在循环小数的教学时,也可让学生体会极限思想。
案例: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循环小数》的开头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