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践 0024103道路交通安全分析与改36 8 善方法 0024103交通运输与经济 36 9 0024104道路交通系统优化 36 0 0024104实验能力训练(交工实18 1 验类课程必选) 0054200专业英语(必选) 18 1 00542002 00542003 00542004 润滑技术与污染控制技术 运输机械运行模拟与仿真 船舶设备管理 36 36 36 2 2 2 1 1 2 2 2 1 2 2 1 2 1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2 2 1 2 2 2 1 非学位课 0124200专业英语(必选) 18 1 0124200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 36 2 0124200水上交通事故分析方36 3 法 0124200基于MATLAB的数据18 4 分析 0124200嵌入式控制技术与系36 5 统 0054200专业英语(必选) 18 5 0124200船舶安全与可靠性理论 54 8 0134270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36 4 0054200水下机器人 36 6 0054200智能航运 36 7 0054200船舶节能控制 36 8 0054200交通信息与融合技术 36 9 0054201危化品运输安全防护技36 院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 能动学院 实践基地或行业部门 能动学院 实践基地或行业部门 航运学院 航运学院 航运学院 航运学院 航运学院 ITS中心 航运学院 物流学院 ITS中心 ITS中心 ITS中心 ITS中心 ITS中 否 否 否 否 智能交通与安全(黄金水道)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船舶机械运用工程/ 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
0 00542011 术 水路运输综合讲座 36 2 2 2 2-3 1 2 心 ITS中心 物流学院 物流学院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 各学院实践基地或行业部门 各相关学院 物流管理 否 否 交管物流交工 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 按研究方向选修,不少于2学分 道路与铁道工程 交通工程 0134270物流管理专业英语(必18 2 选) 0134270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36 3 002420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36 2 划、管理与实践 0024201道路交通设计方法与实36 3 践 0024201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36 4 0024201工程力学反问题 36 5 0024201神经网络 36 6 0024201高等岩土力学 36 7 0024201专业英语(交管物流18 9 交工必选) 0024202专业英语(道桥结构18 0 必选) 专业综合课程 必修环节 专业系列讲座(各学院代码学根据各专业不同自行确36 院自定 定开展系列讲座)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1 1 1 1 2 2-3 是 是 00244001 课程实践 综合实践 2 3 1 2 是 各相关共6学分 是 学院 各相关00244003 开题报告 1 3 是 学院 注:选修课可以直接用专业学位课,也可在本学院其他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表中选取。 00244002 五、必修环节
(一)实践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本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个部分。
1.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由指导老师负责落实,可采取“助教、助管、助研”等形
式,包括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学术讨论会,进行社会调查等。参加实践环节的学生完成实践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2学分。
2.综合实践: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工程岗位实际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参加实践环节的学生须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经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3学分。
以上两个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备过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对研究生实践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另外,通过部分双师型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可进一步实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如交通部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程师、注册物流师等。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二)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1.选题: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在第三学期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工程实践,必须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选题报告经开题报告考核小组审议通过,学院审定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处教学管理科。选题报告通过后记1个必修环节学分。
2.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开题报告由学院组织,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具体时间由指导教师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
3.中期考核: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学院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除保密论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具体时间由指导教师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中期考核通过者计1学分。
4.学生应达到学校规定的研究生申请学位获得科研成果的相关规定。
六、科研与论文
1.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表现出作者具备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位论文字数一般2~3万字。
2.论文形式包括研究论文、设计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论文指导应聘请工程项目有关的人员,组成指导小组,紧密结合工程项目,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任务。
3.撰写规范除按学校的论文规范要求外,还要增加附件以证明所进行的科研、设计、监(检)测、技术开发工作,包括设计图纸、施工记录、监测或检测数据、程序清单、实验报告、相关照片或工作录像等。参考文献和综述要偏重于实际应用(如工程报告等可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国外文献和近期文献的比例可适当降低要求)。
4.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5.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6.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1.培养方式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方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专业领域分班建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
2.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入学后学期内在校内完成;其它课程和实践环节可在入学后-3学期内在研究院(所)、工程中心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完成。
3.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扩国际视野”,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4.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下进行,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
5.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八、其他
1.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具体规定见《研究生手册》中武汉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补修课程的规定》。
2.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进行文献阅读,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3.硕士研究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每月1次、社会实践阶段至少每月2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4.本培养方案从2015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