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
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 本试卷共8页,五大部分,23小题。 3.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客观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当大的灾难降临时,文学都会被大众记起,它所扮演的角色也分外值得人细品。 一类是视文学为预言,从过往的小说中寻找佐证。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美国作家迪恩·孔茨写于1981年的科幻小说《黑暗之眼》中就虚构了一种会在2020年蔓延的名为“武汉400”的病毒。一类则是视文学为镜子,从历史作品中窥见当下,洞察人性,反映现实。如加缪描写1940年法属阿尔及利亚的《鼠疫》。
而科幻文学作为涵盖两者的特殊文学种类,便被放到聚光灯下进行检视。如某小说中科学狂人培养低毒性病毒,任其在人类中传播,以这种极端方法持续化解危险的临界状态。这也是在科幻小说中才能出现的思想实验,借此探讨一系列非常态下的科技与伦理问题。
科幻作家或者科幻小说并不必然地承担“预测未来”这一功能,而更多地是通过想象性的叙事,提出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而其中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正是借由讲故事,我们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这种实验来“摊薄”未来的风险。
对于这次疫情,孩子们最需要借助阅读科幻小说来获得的理解是,人类需要敬畏自然,尊重其他物种与环境,才能让文明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常说人类是万物灵长,但当人类活动过度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乃至于整个星球的生态平衡时,这个庞大的系统必然会通过种种方式来寻求再平衡,而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与其他物种都应该是平等的。
今天发生的一切并非偶然,在可见的未来,倘若人类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灾难将会以更极端更频繁的形式再度降临。而对孩子来说,如果能通过阅读科幻小说的方式,在心智中建立起“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我们的未来才不会重蹈覆辙。
(取材于陈楸帆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科幻文学作品被人牢记,是因为它能预言社会发展。 B.在科幻作品中可以展现非常态下的科技与伦理话题。 C.科幻作家、作品没有义务承担“预测未来”的功能。 D.科幻文学可以在作品中展现某些问题,引发人讨论。
材料二
人类是一个技术性的物种。我们借助技术,生活在一个和自然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因此,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幻觉,似乎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意志被塑造的。然而这显然不是事实。
人类虽然已经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但相对于自然界来说,仍旧渺小得微不足道。 人类早已把飞船送上了太空,然而就连最近的月球,载人登陆的记录也只是停留在半个世纪前。飞得最远的飞行器“旅行者1号”,飞了整整35年,才在2012年抵达太阳系的边缘位置,而且即将在2025年耗尽全部电力,彻底和人类失去联系。银河的尺度是10万光年,人类最远的尝试,只是在它的边缘角落里徘徊。就连地球,我们所知也甚少。深入地下的最
高纪录,是苏联留下的科拉超深钻孔,达到地下12公里多,和地球6300多公里的半径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所以,尽管人类建造起高楼大厦,制造出飞机汽车,能够控制局部环境,对于自然来说,仍旧只是微不足道、能力有限的一种生物而已。
在这种认识下,对灾难的想象就成了人类生存试验的提前功课。小行星撞击地球,全球火山爆发,气候变化……各种各样的灾难都会考验人类的生存能力。这种灾难,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很快就会发生。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太大的局限,小行星从地球附近经过,未必能够得到及时的预警,地球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那更是无法预期的事,因为除了偶然性的局部地震之外,全球性地质变动远在人类的经验之外。
灾难能够带来警示,带来反思。它让我们学会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了解那些虚构的灾难,可以帮助孩子塑造世界观,意识到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温和的环境之中,但稍稍放开眼界,就会发现我们的生存环境其实很脆弱,从而减少因为人类的技术优势而滋长的自大。这也是一种科学普及的良好途径。许多描述灾害的小说或者电影,多少都带有科学的元素,不敢说这就能够让人立志走上科学道路,但至少可以埋下许多种子,这和科幻小说的普遍意义是一致的。孩子们在成长,对灾难的思考无疑有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界。
(取材于江波的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不同意世界是按照人类意识塑造出来的说法。 B.“旅行者1号”会在抵达太阳系边缘时耗尽电力。 C.人类可以控制局部环境,但仍是能力有限的生物。 D.人类对从地球旁经过的小行星有时无法及时预警。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所有科幻小说中的世界都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 B.材料二认为某些自然现象的发生,由于认知局限无法预期。 C.两则材料中关于科幻作品能产生积极作用的看法是相似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人类对待生存环境认知的看法是一致的。
材料三
时下这场疫情,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一件事:一种结构简单的非细胞微生物,居然可以在技术文明快速发展的人类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人类社会如何从这场灾难中学习到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却是一个持久的课题。如果从少年儿童成长的角度来说,有一项需要立即深入开展的,恐怕就是灾难教育。
灾难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它能让少年儿童对人类社会曾经深陷和可能面临的各种灾难有客观的认识。如此,才能在灾难真正袭来时冷静客观地面对。
当然,灾难教育的价值远不止如此。海德格尔曾说:向死而生。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死”的必然在场能够催生出自我的存在感,进而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实现精神的觉醒与迸发。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灾难教育的本质,或许有所裨益:灾难教育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直面灾难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健康的重要;才知道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多欠缺;也只有在这时,人性的矛盾和光辉才能抛开各种伪饰,得以真实呈现。
灾难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对灾难的“预演”,去培养少年儿童的危机意识和认识世界的探索精神,并学会在灾难面前葆有人性的光辉。
灾难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可选项就是科幻阅读。科幻作品致力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假想式预演”,因而人类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灾难,就成为科幻小说的一大创作主题。少年儿童阅读灾难题材科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灾难教育。
但有一点不得不说明,这类作品中会出现各种沉重甚至阴暗的情节与氛围的描写。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烘托主题的必要手法;从灾难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灾难的“真实”呈现。对那些出于情节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描写,哪怕有些阴暗,我们也不需要视为洪水猛兽。我们要明白,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他们的视野,可能跟我们所认为的大相径庭;更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足够的理解、辨识和接受能力。换个角度说,如果连一些沉重、阴暗的描写都无法接受,当真正的灾难袭来时,又怎能去面对呢?
(取材于马传思的文章)
4.下列关于灾难教育的价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人客观冷静认识灾难。 B.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 C.培养探索世界的精神。 D.增强科幻作品深刻性。
5. 结合三则材料,简述科幻作品可以起到哪些教育作用。(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燕赵论 苏辙
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于岁之终,田事既毕,而会其..乡党之耆老,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亲作,以趋一时之利,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节,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故三代之民,虽..耕田荷任之贱,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何者?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之风俗日已败乱。今夫轻扬
③
而剽悍、好利而多变者,吴、楚之俗也;劲勇而沉靖、椎钝而少文者,燕、赵之俗也。以轻扬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变之心,无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为乱矣。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以义动,而椎钝少文者,可以信结也。然而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无以异于吴、楚者,何也?其劲勇近于好乱,而其椎钝近于无知。上失其道,而燕、赵之良民,不复见于当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乱天子之治。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故古之圣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而谁与为乱哉?
④
昔者唐室之衰,燕、赵之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奉贼臣,竭力致死,不顾败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为忠臣义士之所当然。当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夫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故夫燕、赵.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①
②
(取材于宋·苏辙《苏辙集》)
注释:①耆老:老年人。②裎:裸体。③椎钝:朴实愚钝。④唐室:唐王朝。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会其乡党之耆老 会:聚集,召集 .B.而不知孝悌之节 节:节制 .C.虽耕田荷任之贱 贱:低微的 .D.百战以奉贼臣 奉:遵从,遵守 .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于岁之终 不复见于当世 ..B.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 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 ..C.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礼 因无恒心 ..
D.可以义动 故古之圣人止乱以义 ..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设其笾豆酒食之荐
准备好盛放在笾豆中的美酒和食物 B. 无三代王者之化
缺少夏商周三代时王道的教化 C. 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
吴、楚的百姓竟然对自己的勇敢感到骄傲,大胆做强盗 D. 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常常苦于士大夫数量的缺少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10.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引用孔子、孟子语句的作用。(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选文,回答(1)(2)题。
【甲】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①②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乙】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注释:①邦:诸侯国。②家:大夫封地。
(1)孔子认为什么是“达”,什么是“闻”。(4分) (2)孔子认为士不达之时,该如何做呢?(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①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②③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①此诗是公元766年作者在四川夔州西阁夜中所作。此时作者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死了。从去年十月到这年八月四川混战也暂告一个段落。②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此处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③漫:随它去。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催短景”与“景翳翳以将入”中的“景”字都是“日光”的意思。 B.第四句说霜雪停后天空澄澈,仰视银河群星,星斗摇动,照射着三峡。 C.第五句意思是说,因长久征战,百姓的哭声传彻四野,暗示战事惨烈。 D.第六句“夷歌”指少数民族歌谣,作者多处听到渔夫樵子唱的“夷歌”。
13.诗中“天涯”含有沦落天涯之意。下列诗句中“天涯”用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故乡何处天涯远,黄粱梦断行云断。(唐·无名氏《木兰花·春日述怀》) B.天涯流落岁将残,望断故园心眼。(唐·无名氏《西江月·登城晚望》) C.宜富贵,逞奢华。一团和气遍天涯。(唐·无名氏《鹧鸪天》)
D.江上昔年同出处,天涯今日共风尘。(唐·灵一《送明素上人归楚觐省》)
14. 本诗抒发多重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诗人要表达哪些思想情感。(6分)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诗中“卧龙跃马终黄土”说英雄人物终归黄土,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有类似的语句: , 。杜甫在《蜀相》中也称颂过诸葛亮的才能与忠心: , 。 ②古人重视积累,荀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庄子在《逍遥游》中这样谈积累:“ , 。”
四、本大题共5小题,23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在河西走廊聆听
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之滨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火。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正午时分,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中。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光阴煮海,时间将曾经的大海煮了几亿年,熬成这片集雄、险、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