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信息资料和服务产品,迅速提供给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者等用户终端。
6.气象灾害分灾种防御措施
(1)干旱防御。加强干旱监测预报。重视干旱监测预报,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建立与旱灾相关的气象资料和灾情数据库,对我县干旱灾害高风险区,开展干旱预测,实现旱灾的监测预警服务。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对将出现或已出现旱情的地区进行调查,开展干旱状况评估,指导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减少干旱损失,改善生态环境。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滴灌示范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河道疏竣,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防旱植被建设。对于干旱发生的高风险区,加大绿化力度,在交通主干道两侧建设“绿色长廊”,推进农村绿化建设。因地制宜推广耐旱作物或树种的种植。
(2)冰雹灾害防御。加强冰雹云发生发展的预报预警。 通过人工作业,采用炮轰法来人工防雹,使过冷却水滴尽快降落,以断绝雹粒增长的原料,促使过冷却水滴尽快冻结成冰粒,增加雹粒个数,减小体积,减轻危害。对出现冰雹的地区,及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减少冰雹引起的损失。 (3)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加强暴雨预报预警。做好暴雨的预报警报工作,根据暴雨预报及时做好暴雨来临前的各项防御措施。认真检查防洪工程,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要采取预排空措施,防止城市内涝。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在洪涝高风险区,应提高水利设施的防御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降低暴雨洪涝灾害发生
21
——大通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的风险性。对防洪工程开展综合治理,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合理采取蓄、泄、滞、分等工程措施。
加强防洪应急避险。居住在湖区、低洼地带、沿河、沿湖、有结构安全隐患房屋等危险区域人群,遇洪涝灾害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区域。
(4)大风防御。加强大风监测预报预警。气象部门应做好大风监测预报,当有大风、沙尘暴天气来临时,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大风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引。
加强大风灾害防御。在接收到大风预报或预警信息后,应根据防御指引,及时科学地加固棚架、临时搭建物、广告牌及现代农业设施,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停止高空、户外作业。
加强防风设施建设。永久性和临时建筑以及农业产业、大力推广果园、菜园、花卉苗木等园区防风林带建设。
(5)雷电防御。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建立防雷管理机制,制定农村防雷技术规范。各乡镇(街道)和有关单位应根据雷击风险等级,采取定期检测制度,发现雷击隐患及时整改,减少雷击灾害事故。
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加强雷电科普知识和防雷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实现雷电防护知识进村入户,提高群众防雷减灾意识。增强群众自我防护和救助能力,有效减轻雷电灾害损失。
加强雷电监测与预警。按照“布局合理、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及时发布、传播雷电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加强雷电技术服务。规范和加强防雷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装置设计技术性审查和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建立防雷产品测试和检验技术服务体系,保证防雷
22
——大通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产品的质量安全。
加强雷击灾害调查分析。做好雷击灾害调查和鉴定工作,提供雷击灾害成因的技术性鉴定意见,为雷击灾害事故的处理及灾后整改与预防提供科学客观的法律依据。
(6)低温冰冻防御。做好低温冰冻预报预警。气象部门应做好低温冰冻、道路结冰等预报服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公众按照防御指引做好防冻保暖措施。加强田间管理,积极采取防冻措施。选育抗寒良种,提高农作物抗寒能力。
(7)小流域山洪防御。完善小流域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小流域山洪防灾抗灾的时效性。
建立镇村两级防洪避洪管理组织和村级防洪避洪组织网络,明确防御工作责任。健全完善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的保障体系,开展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演练。
加强对上游水库以及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巡查,密切监视暴雨可能引发的小流域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在危险区设置警示牌,落实信息员。
(8)地质灾害防御,结合当地实际完成山洪地质灾害普查。
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实现在汛期,特别是遭遇强降水时地质灾害的监测、评估和预报警报。
收到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后,受影响地区的公众应当立即撤离危险区。地质灾害发生后,应急小分队应当立即奔赴事发地点救援,全面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根据地质灾害点的规模、危害程度、防治难度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实际情况,分别提出实施应急排险,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的具体指标。
强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工程建设项目及城市总体规划、
23
——大通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村庄、集镇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地质灾害,最大限度降低建设工程风险和维护费用。
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中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做好农村受灾被毁耕地及基础设施的恢复、整理和重建。 加强农村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宣传,提高广大农民防灾抗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利用与开发,促进信息共享,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网络化、信息规范化、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
(9)重大项目防御,宝库乡建有大(二)型水库黑泉水库,位于227国道旁,距离桥头镇37公里,距离西宁市75公里,总库容1.82亿m3,是青海“引大济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西宁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业及生活生态用水具有重要的作用。黑泉水库工程由拦河坝、导流隧洞、溢洪道和电厂组成,是以城市和农业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和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设计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非常洪水标准为5000年一遇。考虑到大坝失事会对下游及西宁造成重大灾害,采用万年一遇洪水保坝复核,地震防烈度为8度。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
1.防汛抗旱工程
(1)将“调、蓄、渗、疏、用、排”作为指导思想,完善城乡排水系统,提升各地区排水能力,建造高标准防洪工程,树立根治水患的长远眼光和决心;根据洪涝变化情况,年年修,月月查,精心维护,不断巩固完善。河流水系防洪排涝工程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