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南平高三质检)下面是《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关于实行包产到户生产队的统计数据。
年份 比例 据此可知( ) A.原有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 C.农村经济体制革新成为社会共识 D.农业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基本建立
解析:选C。“实行包产到户生产队的统计数据”中,从1979年后,比例越来越高,说明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故选C项;材料从1979年开始统计,已经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是在1956年,排除B项;包产到户不属于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
2.(2020·江南十校联考)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非(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 )
A.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有了质的突破 B.计划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托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解析:选A。三个时期对计划和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有不同的论述,特别是“南方谈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具体说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故选A项。
3.(2020·潍坊一模)1987~1988年,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农民称之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家奋力奔小康”。与此同时,乡镇、村级集体办的较大企业出现了“迎头赶上”的新趋势,其数量日渐增多。这( )
1979 1.1% 1980 14.4% 1981 45% 1982 89.7% 1983 97% A.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
B.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C.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
D.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解析:选C。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工业化,“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乡镇企业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解决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
4.(2020·太原一模)1986年,浙江一家生产压力锅的乡镇企业与国企沈阳双喜压力锅厂联营,可以使用其技术并以“双喜牌”名义销售,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8%,最后取代了沈阳压力锅厂。这种现象成为当时的一种趋势。这表明( )
A.乡镇企业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形势 B.国企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取代计划经济 D.乡镇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解析:选A。材料中乡镇企业与国企联营,使用其技术并以国企“双喜牌”名义销售,这就保障了技术优势与品牌效应,因而市场占有率较高,说明这种乡镇企业的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形势,故选A项。
5.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达到21 738亿美元;外汇储备1978年为1.67亿美元,2007年达到1.53万亿美元。这主要因为( )
A.加入WTO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 D.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解析:选D。根据材料“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达到21 738亿美元;外汇储备1978年为1.67亿美元,2007年达到1.53万亿美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故选D项。
6.(2020·遂宁诊断性考试)下面为我国城镇不同部门就业比重变化示意图(1978~2004年)。
注: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包括城镇就业中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以大量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农业转移劳动力为主的未纳入统计部分的从业人员三部分。
据上图可推知,这一时期我国( ) A.非正规部门对国民经济贡献最大 B.传统正规部门遭遇发展瓶颈 C.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 D.新兴正规部门发展速度缓慢
解析:选C。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时间段我们不难得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并占据着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的绝对主力,故选C项。
7.(2020·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下图为1978~2016年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和城乡就业人口变化情况曲线图。这可以说明中国即( )
A.农村就业人口逐年下降 C.城镇就业比率不断提升
B.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吻合 D.社会劳动力参与程度高
解析:选B。图片为1978~2016年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和城乡就业人口变化情况曲线图,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不断上升,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故选B项。
8.(2020·青岛一模)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 C.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
B.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 D.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
解析:选C。联系题干所提供的时间点——1988年可知,当时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由题干中所提及的现象“各地物价上涨很快”“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可知,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的复杂性,故选C项。
9.(2020·绵阳二诊)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 )
A.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 C.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
解析:选B。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中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施变革,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未遵循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路径,题干中的评价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动变革的作用,故选B项。
10.(2020·广东六校联考)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一举措( )
A.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B.使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C.说明外向型经济战略开始确立 D.标志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可知,这一举措推动对外开放由“点”和“线”,进入“面”的开放,故选B项。
11.(2020·郴州质监)以下是1997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
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C.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解析:选D。材料中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率,这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故选D项。
12.(2020·郴州质监)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 时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截至2016年11月 1 138 1 617 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1 160 1 117 1 176 1 196 1 263 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600 772 902 1 029 1 180 差额(亿美元) 560 345 274 167 83 -479 A.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B.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总体呈增长趋势 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解析:选A。材料中中国“直接利用外资额”“对外直接投资额”都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故选A项;B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逐渐发展趋势,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变化,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厦门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使用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它避免了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
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成为对地主和农民都有利的合约选择。南宋时期在国有土地上实行永佃制,农民拥有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承包制逐步在全国推广,到1983年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这种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粮食单位产量逐渐上升。随后,农业生产的各项物质投入大幅增加,但粮食单位产量却未能维持迅速增长。直到1996年,政府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以及土地转包权的逐渐合法化,才又推动粮食单位产量的上升。
——摘编自兰红、冯涛《路径依赖的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长期租佃制逐渐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相似方向,概括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演进的作用。
答案:(1)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分租制不利于化解土地用养的矛盾;顺应地主和农民双方的利益需求;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市场的逐渐完善;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2)相似方向:保障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和收益权;推动土地流转。作用:进一步调动农民的养地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4.(2020·安徽省六校联合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0年)
12月12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 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1978年 前看》的报告。 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声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 1月29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美。 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4月,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改社建乡。 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 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材料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线索。(要求:线索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1979年和1980年国家重大政策的调整,主要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台湾问题、外交政策的调整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入手概括并评价。也可以从改革与开放的关系评述改革开放政策;从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加以论述。
答案:示例一
线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说明:从1978年起,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中央决定在农村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评价: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示例二
线索:我国的对外开放始于经济特区的设立,逐渐形成全面的对外开放格局。 说明: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岛经济特区。1984年,设立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等4
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渐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使其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评价:对外开放使我国在引进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其他线索如我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外交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等亦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