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5:05: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口表、腋表、肛表应分别消毒、清洗与存放。

3)消毒液和冷开水须每日更换,盛放的容器应每周消毒一次。 2.水银体温计的检查方法

水银体温计需定期检查,以保持准确性。方法:将所有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经测试过的40℃以下的温水内,3分钟后取出检视。若读数相差0.2℃以上、玻璃管有裂隙、水银柱自动下降的体温计则取出,不再使用。

二、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一)脉搏的评估

1.脉搏的概念 随着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缩,动脉这种有节律的搏动称为脉搏。

2.正常脉搏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1)正常脉搏的观察

1)脉率:即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的脉率为60~100次/分。在正常情况下,脉率与心率是一致的,如脉率微弱难以测得,应测心率。

2)脉律:脉律是指脉搏的节律性。正常脉搏的节律均匀、规则,间隔时间相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脏的功能。

3)脉搏的强弱:正常情况下脉搏强弱一致。脉搏的强弱取决于心排出量、动脉的充盈程度、动脉管壁的弹性和脉压大小。

4)动脉管壁的弹性:正常的动脉管壁光滑、柔软,有一定的弹性。

(2)生理性变化:脉搏可随年龄、性别、情绪、运动等因素而变动。一般同年龄女性脉搏比男性稍快;幼儿比成人快;老人稍慢;运动、情绪变化时可暂时增快;休息、睡眠时较慢。 (二)异常脉搏 1.异常脉搏的观察 (1)频率异常

1)速脉: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称为速脉。常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休克、大出血前期的病人。

2)缓脉: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人。 (2)节律异常:脉搏出现节律不均匀、不规则、间隔时间不等的变化。

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搏动,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亦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间歇脉多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的病人,少数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体位改变时也可出现。发生机制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地发出冲动,使心脏搏动提早出现。

2)二联律、三联律: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二联律。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三联律。

3)脉搏短绌:也称为“绌脉”。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表现为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发生机制: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只产生心音,而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心律失常越严重时,“绌脉”越多,当病情好转时,“绌脉”消失。 (3)脉搏强弱的异常

1)洪脉:当心排出量增加,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强大有力,称洪脉。常见于高热、甲状腺 第45页

功能亢进的病人。

2)丝脉:又称细脉。当心排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脉搏细弱无力时,扪之如细丝,称丝脉。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4)动脉管壁弹性的异常:动脉硬化时,管壁变硬,失去弹性,且呈迂曲状或条索状,触诊如同按在琴弦上。常见于动脉硬化病人。 2.异常脉搏的护理

(1)观察:观察病人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及动脉管壁的弹性,以及其他相关症状。 (2)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作好用药指导。 (3)做好心理护理,消除顾虑。 (4)协助进行各项检查,如心电图等。 (三)测量脉搏的方法

1.测量部位 凡身体浅表靠近骨骼的动脉,均可用以诊脉。常用的是桡动脉,其次有颞浅动脉、颈动脉、肱动脉、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股动脉等。 2.测量方法 触诊法,以桡动脉为例。

(1)诊脉前,病人应情绪稳定,测量前30分钟无过度活动,无紧张、恐惧等。 (2)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手臂舒适,手腕伸展。

(3)护士将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端轻按于桡动脉处,按压的力量大小以能清楚触到搏动为宜。 (4)正常脉搏计数半分钟,并将所测得数值乘2,即为脉率。如脉搏异常或危重病人应测1分钟。若脉搏细弱而触不清时,应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代替触诊。 (5)记录结果。

(6)脉搏短绌的测量:发现脉搏短绌的病人,应由两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停”口令,两人同时开始,测1分钟。记录方法:心率/脉率。 3.注意事项

(1)诊脉前,病人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应休息20~30分钟后再测。 (2)不可用拇指诊脉,以防拇指小动脉搏动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3)为偏瘫病人测脉搏,应选择健侧肢体。

三、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一)呼吸的评估

1.呼吸的概念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正常呼吸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1)正常呼吸的观察: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正常呼吸表现为节律规则,均匀无声,不费力。

(2)生理性变化:正常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度可因年龄、性别、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一般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老年人稍慢;同年龄的女性较男性呼吸频率稍快;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呼吸增快;休息和睡眠时呼吸频率减慢。另外,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度还可受意识控制。 (二)异常呼吸 1.异常呼吸的观察 (1)频率异常

1)呼吸增快:在安静状态下,成人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称呼吸增快或气促。常见于高热、缺氧等病人。因血液中二氧化碳积聚,血氧不足,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每分

第46页

钟呼吸增加约4次。

2)呼吸缓慢:在安静状态下,成人呼吸频率少于10次/分,称呼吸缓慢。常见于呼吸中枢受抑制的疾病,如颅内压增高、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病人。 (2)节律异常

1)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特点表现为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深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30秒后,再重复出现以上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其呼吸形态呈潮水涨落样,故称潮式呼吸。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炎、颅内压增高、酸中毒、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病人。 发生机制:当呼吸中枢兴奋性减弱和高度缺氧时,呼吸减弱至暂停,血中二氧化碳增高到一定程度时,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恢复。随着呼吸的由弱到强,二氧化碳不断排出,使其分压降低,呼吸中枢又失去有效的刺激,呼吸再次减弱至暂停,从而形成了周期性呼吸。

2)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特点为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暂停呼吸,间隔时间长短不同,随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出现。

发生机制:同潮式呼吸,是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但比潮式呼吸更为严重,预后不良,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常见于颅内病变、呼吸中枢衰竭等病人。 (3)深浅度异常

1)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病人。 2)浮浅性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见于濒死病人。 (4)音响异常

1)蝉鸣样呼吸: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的音响,声音似蝉鸣,称为蝉鸣样呼吸。发生机制:多由于声带附近阻塞,使空气进入发生困难所致。常见于喉头水肿、痉挛或喉头有异物等病人。

2)鼾声呼吸:是指呼气时发出粗糙鼾声的呼吸。发生机制:由于气管或支气管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多见于深昏迷病人。

(5)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出现用力呼吸、张口耸肩、鼻翼扇动、发绀,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呼吸运动,在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上出现异常改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1)吸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费力,吸气时间显著长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明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或腹上角凹陷)。原因: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进入肺部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见于喉头水肿、喉头有异物的病人。

2)呼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显著长于吸气时间。原因: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呼出肺部不畅所致。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人。

3)混合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的频率加快而表浅。多见于肺部感染的病人。 2.异常呼吸的护理

(1)观察:密切观察呼吸及相关症状、体征的变化。

(2)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卧床休息,减少耗氧量,并调节室内温度、湿度,保持空气清新。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痰。 (4)吸氧:酌情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5)根据医嘱给药,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6)心理护理:根据病人反应,有针对性地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恐惧与不安,使病人情绪稳定,有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第47页

(三)测量呼吸的方法 1.测量方法

(1)护士在测量脉搏后,手仍按在病人手腕处保持诊脉姿势,以免病人紧张而影响测量结果。 (2)观察病人胸部或腹部起伏次数,一起一伏为一次,一般病人观察30秒,将测得数值乘以2,呼吸异常病人观察1分钟。 (3)危重或呼吸微弱病人,如不易观察,可用少许棉花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数1分钟。 (4)记录呼吸数值。 2.注意事项

(1)测量呼吸应在安静状态下,如病人情绪激动或有剧烈运动,应休息30分钟再测量。 (2)在测量呼吸频率时,应同时注意观察呼吸的节律、深浅度、音响及气味等变化。 (3)因为呼吸可受意识控制,所以测量呼吸时应注意不要让病人察觉。

四、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一)血压的评估 1.血压的概念

(1)血压:是指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临床上所谓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2)收缩压:当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

(3)舒张压:当心室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降至最低,称为舒张压。 (4)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2.正常血压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1)血压正常值:血压一般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收缩压为90~139mmHg(12~18.5kpa),舒张压为60~89mmHg(8~11.8kpa),脉压为30~40mmHg(4~5.3kpa)。 (2)生理性变化

1)年龄:动脉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新生儿血压最低,儿童血压比成人低。 2)性别:同龄女性血压比男性偏低,但更年期后,女性血压逐渐增高,与男性差别较小。 3)昼夜和睡眠:一天中,清晨血压一般最低,傍晚血压最高,夜间睡眠血压降低,如过度劳累或睡眠不佳,血压稍有升高。 4)环境:在寒冷刺激下,血压可略升高;在高温环境中,血压可略下降。

5)部位:因左右肱动脉解剖位置的关系,一般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因股动脉的管径较肱动脉粗,血流量多,故下肢血压比上肢高。 6)其他:紧张、恐惧、害怕、兴奋及疼痛等精神状态的改变,均可致血压升高。此外,吸烟、饮酒、盐摄入过多及药物等也会影响血压值。 (二)异常血压 1.异常血压的观察

(1)高血压:成人收缩压≥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kpa),称为高血压。 (2)低血压:成人血压低于90/60~50mmHg(12/8~6.65kpa)称为低血压。常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 (3)脉压的变化: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硬化等病人;脉压减小: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瓣狭窄等病人。 2.异常血压的护理

(1)发现血压异常时,应保持镇静,与病人基础血压对照后,给予解释、安慰。

第48页

搜索更多关于: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的文档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5nme8ejy51j03u4hzf2_1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