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纯铁,奥氏体,马氏体和铁素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9:16: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纯铁在室温时具有体心立方晶格,其晶格常数 a = 2 . 86A,这种铁称为 a 一 Fe 。若温度升高到 912 ℃ ,纯铁的晶休结构会发生变化,由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其晶格常数a =3 . 64 人,这种铁称为?一 Fe 。当扭度继续升高到 1394 ℃ ,面心立方晶格又重新变为体心立方品格,其晶格常数 a =2 . 93 人,为与 912 ℃ 以下的。?一 Fe相区别,称它为??Fe。若得度降低,则发生可逆转变。上述变

这种随温度变化.固态金属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晶转变.

铁素体 F

碳溶于a 一 Fe铁中的固溶体,称为铁素体,用符号 F 衷示。它仍保待 a 铁的体心立方晶格,铁素体的性能与纯铁相似,即塑性、

1 / 4下载文档可编辑

韧性较好,强度,硬度较低。

奥氏体 A

碳溶于?一 Fe铁中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用符号 A 表示。它仍保持护铁的面心立方品格,其有良好的塑性和低的变形拢力,适合于锻造。

渗碳体

渗碳体是铁和碳的化合物,分子式为分子式为 Fe3C ,含碳量为6.69%。对铸铁有重要意义。

珠光体 P

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珠光体.用符号 P 表示。珠光体的平均含碳爪为 0.77%。珠光体的性能介于硬的渗碳体和软的铁素体之间,硬度适中,强度较好,脆性不大。

莱氏体 L

在 727 ℃ 以上,莱氏体主要由奥氏休和渗碳体组成,称为莱氏体或高温莱氏体,用符号 L 表示.在 727 ℃ 以下,莱氏体主要由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称为变态莱氏体或低温莱氏体,用符号 L 益表示。莱氏体的平均含碳吸为 4.3 %。是一种婴硬而脆的组织。

2 / 4下载文档可编辑

马氏体转变(低温转变)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将加热到 Ae1。:以上温度的共析钢,

迅速冷却使其不与 C 曲线相遇,当温度低于M,以下时,将转变为马氏体。

贝氏体转变‘中温等温转变’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 550 ℃ ~M (马氏沐开始转变温度)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等温转变,可以将到贝氏休组织。由于转变温度不同,所形成的贝氏休形态、性能也有所不同。通常在 550 ℃ ~ 350 ℃ 的温度范围内形成的贝氏体称为上贝氏体.在 350 ℃ ~M.之问形成的贝氏体称为下贝氏休。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 Ac1以下的温度,保温后以一定速度冷却下来的工艺方法。

回火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 1 消除或减少内应力,减小脆性,

3 / 4下载文档可编辑

稳定组织。

2 满足不同的机械性能要求

低温回火。回火温度低于 250 ℃ ,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回火的目的是降低残余应力和脆性,改善强度和韧性,保持淬火后得到的高硬度和耐磨性。主要用于各种工其、量具、滚动轴承等零件,硬度要求一般为 HRC 58 ~64 。

中温回火。回火温度范围为 350~ 500 ℃ ,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为 HRC 35 ~45。回火的目的是得到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主要用于各种弹簧。

高温回火。回火温度范围为 500 ~650 ℃ ,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硬度为 HRC25 ~ 35 。高温回火的目的是使零件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还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即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一般应用于重要的机械零件,如齿轮、轴、连杆等,也用于精密量具、模具的预备热处理,以减少最终热处理的变形量。

淬火加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

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4 / 4下载文档可编辑

搜索更多关于: 纯铁,奥氏体,马氏体和铁素体 的文档
纯铁,奥氏体,马氏体和铁素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5tb250caf9acj39qpyw5s23r4b01m00en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