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另外还传说,庇士特拉妥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不要用别人替换庇士特拉妥。
(板书:伊索《伊索寓言》) (二)交流《克雷洛夫寓言》。 1.(课件出示)《克雷洛夫寓言》的多幅图片。
2.引导学生观察:从图片内容你都想到了什么样的故事?
3.小组同学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幅图片进行交流,讲述寓言故事。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按小组发言的顺序教师借助课件进行小结。 (1)(课件出示)其中的一幅插图,字幕显示故事内容,学生配乐朗读。(板书:《狐狸和乌鸦》)
《狐狸和乌鸦》:森林里有棵好大好大的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有个洞,洞里住着一只狐狸。一天,乌鸦叼来一块肉,站在树上休息,被狐狸看到了。狐狸馋涎欲滴,很想从乌鸦嘴里得到那块肉。由于乌鸦在树枝上嘴里叼着肉,狐狸没有办法在树下得到。对肉的垂涎三尺又使狐狸不肯轻易放弃。它眼珠一转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狐狸只好赔着笑脸又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狐狸摇摇尾巴,第三次说话了:“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就差远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乌鸦听了非常得意:说我嗓子好,爱听我唱歌的唯独只有你狐狸,就高兴地唱了起来。刚一张嘴,肉就从嘴里掉了下去。狐狸叼起肉就钻到洞里去了,只留下乌鸦在那里“歌唱”。
这个故事讽刺那些虚荣心比较强,自以为是,爱炫耀的人。 (2)(课件出示)其中的另一幅插图,字幕显示故事内容,学生配乐朗读。(板书:《狼和小羊》)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
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狼和小羊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呐!”
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5.教师小结:克雷洛夫的寓言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托物言事,借古讽今。寓言的结构一般都很简短,他把简单的含有训诫意义的寓言变成了雅俗共赏的讽刺文学作品。俄国的大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克雷洛夫的寓言——不是简单的寓言,而是小说,是喜剧,是幽默的特写,是辛辣的讽刺文学作品,总之,怎么说都可以,就不是简单的寓言。”
(课件出示)
伊?安?克雷洛夫(1769-1844)是俄国最杰出的寓言作家。他写过诗、喜剧、讽刺性散文,当过进步刊物的编辑,只是在晚年才开始写寓言。一生共写寓言二百零三篇,均以诗体写成。他在寓言中运用和提炼了大量反映俄罗斯人民智慧的童话和谚语,而他的一些警句又反过来变成了新的谚语在人民中间传
诵。克雷洛夫的作品丰富了俄罗斯的文学语言,普希金称他是当时“最富有人民性的诗人”。
(板书: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 (三)交流《拉.封丹寓言》。 1.(课件出示)《拉.封丹寓言》的多幅图片。
2.引导学生观察:从图片内容你都想到了什么样的故事?
3.小组同学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幅图片进行交流,讲述童话故事。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按小组发言的顺序教师借助课件进行小结。 (1)(课件出示)其中的一幅插图,字幕显示故事内容,学生配乐朗读。(板书:《龟兔赛跑》)
《龟兔赛跑》:兔子认为自己比乌龟聪明多了,因为它可以跑得飞快,乌龟却只能爬得慢吞吞的。乌龟不同意兔子的看法,提出要和兔子赛跑。比赛开始了,一眨眼工夫,兔子已经跑得不见踪影,它觉得自己肯定能赢得比赛,就躺在路边睡着了。乌龟虽然慢腾腾的,却坚持不停地向终点跑去,当兔子一觉醒来时,乌龟已经快到终点了。
(2)(课件出示)其中的另一幅插图,字幕显示故事内容,学生配乐朗读。(板书:《鞋匠与财主》)
《鞋匠与财主》:一个补鞋匠从早到晚哼着歌。鞋匠有个财主邻居,却与鞋匠恰恰相反,极少唱歌和睡觉。他把钱缝到衣服衬里还担心丢失。在财主给了鞋匠100块钱之后,鞋匠把钱藏在地窖里,不知不觉地,把欢乐同时也埋藏了起来。自从他得到这笔劳神忧愁的钱以后,他便失去了往日愉快的歌喉,也失去了睡眠。忧虑、怀疑和惊吓常来搔扰他。最后,这个可怜的鞋匠不得不跑到财主那里,把钱还给他。
(3)(课件出示)其中的再一幅插图,字幕显示故事内容,学生配乐朗读。(板书:《磨坊主、儿子和驴》)
《磨坊主、儿子和驴》:有个磨坊主和他15岁的儿子,要在赶集的日子里把他们的驴子卖掉。两人抬着驴子在路上走,一个路人看见后嘲笑他们。于是磨坊主让儿子骑上驴,自己紧随其后。结果,三个商人责怪孩子不孝顺。于是磨坊主让孩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 三个姑娘说磨坊主怎么可以一个人骑在驴背上享清福。接着,磨坊主干脆和儿子一起骑到驴背上。可是又有人抱怨了……
4. 教师小结:《拉?封丹寓言》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
(课件出示)
拉?封丹(1621-1695)是法国寓言诗人。他从小就热爱自然,喜爱诗歌。1641年,他地骈巴黎学习神学,后又改学法律。1641年,携家定居巴黎。此后他一直作为专职诗人,周旋于上流社会。1684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为《寓言诗》是,以毕生精力写成的不朽之作。这些寓言诗多取材于伊索寓言、古希腊马神话、印度寓言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富于哲理,一些对话极富戏剧性。
(板书:拉?封丹《拉?封丹寓言》) 三、交流感受,指导阅读
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阅读寓言故事的收获和感受。
2.教师小结,指导阅读。
(1)我们应该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再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还要边读边想,联系我们生活中的人和事,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我们要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首先思考,想想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去想,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以后,在脑子里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回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然后再读另一部分,试图从中找到我以前忽视了的东西。做完这些,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想象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他……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 《中国古代寓言大全》:《曲突徙薪》 伊索《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 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 拉.封丹《拉.封丹寓言》:《龟兔赛跑》《鞋匠与财主》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
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元 日 燃 放 爆 竹 喝 屠 苏 酒 新 —— 旧
清明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 夏雨:“如倾如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