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分子式是______,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反应②的类型是______。 (2)D的结构简式是______。F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 (3)E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设计C→D和E→F两步反应的共同目的是______。
(5)化合物X是H的同分异构体,X遇FeCl3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3:2:2,写出1种符合要求的X的结构简式______。 (6)已知
易被氧化,苯环上连有烷基时再引入一个取代基,常取代在烷基的邻对位,
的合成路
而当苯环上连有羧基时则取代在间位。据此写出以A为原料制备化合物线______(其他试剂任选)。
第6页,共15页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明确硅胶的性质、煤的加工、赤潮的原因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A.硅胶是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得到的多孔固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用于催化剂载体或干燥剂,故A正确;
B.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膜都能够阻止金属的进一步反应,只有部分金属例如铝,故B错误; C.煤与氢气作用生成液体燃料,也可以间接液化,先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再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故C正确;
D.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含氮、磷的大量污水任意排放造成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引发水华、赤潮,故D正确。 故选B。
2.答案:C
A、解析:解: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故生成的氨气分子小于2NA个,故A错误; B、铁溶于过量的硝酸后变为+3价,1mol铁转移3NA个电子,故B错误;
C、乙烯、丙烯和丁烯的最简式均为CH2,故14g混合物中含1molCH2,故含3NA个原子,故C正确; D、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含有的分子个数,故D错误. 故选C.
A、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B、铁溶于过量的硝酸后变为+3价; C、乙烯、丙烯和丁烯的最简式均为CH2; D、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3.答案:A
解析:
第7页,共15页
本题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有机物鉴别等知识点,侧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官能团及其性质关系、物质性质差异性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A.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浓硫酸起到催化、吸水的作用,若用稀硫酸,则反应将不能进行,故A正确;
B.同系物含有官能团的数目应相同,官能团的数目不同,不是同系物,故B错误;
C.分子式为C5H10O2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羧酸,则烃基为丁基,应有4中同分异构体,故C错误; D.苯与酸性高锰酸钾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以及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一般。
A.不能装置①蒸发制备纯净的无水CuCl2,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故A错误;
B.装置②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可以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故B正确;
C.装置③需要加热湿棉花产生水蒸气与还原铁粉反应生成氢气,再点燃肥皂泡根据爆鸣声判断有氢气生成,故C错误;
D.装置④是恒压分液漏斗,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水会一直滴下,不能用来检验装置气密性,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量的转化以及电解池中电极反应的书写,难度不大,看懂示意图中所给的信息是关键。
N2+6Li 根据图示可知,反应I是N2和Li反应生成Li3N,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II是Li3N
和H2O反应生成LiOH和NH3,化学方程式为Li3N+3H2O=3LiOH+NH3↑,即W为LiOH;反应III是由LiOH获得了金属Li和氧气和水,故反应III是对LiOH固体进行了电解,阳极上的电极反应
第8页,共15页
为4OH??4 e?=O2↑+2H2O,阴极上Li+放电:Li++e?=Li。 A、金属显负价,故Li3N中Li为+1价,则N为?3价,故A正确; B、过程II的化学方程式为Li3N+3H2O=3LiOH+NH3↑,故B正确; C、过程III为电解LiOH固体,故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错误;
D、由于过程III为电解LiOH固体,故其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为4OH??4 e?=O2↑+2H2O,故D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析:
本题以电导率为载体考查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盐类水解等知识点,题目难度中等,明确混合溶液中溶质及其性质、溶液导电性强弱影响因素是解本题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CH3COOH是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小,加入NaOH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溶液导电性增强;HCl是强电解质,随着NaOH溶液加入,溶液体积增大,导致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溶液导电能力减弱,当完全反应时离子浓度最小,继续加入NaOH溶液,离子浓度增大,溶液导电能力增强,根据图知,曲线②代表0.1 mol/L 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的滴定曲线,曲线①代表0.1mol/LNaOH溶液滴定CH3COOH溶液的滴定曲线。 A.由分析可知,曲线①代表滴定CH3COOH溶液的曲线,故A正确;
B.A点溶液中c(Na+)=0.05mol/L,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得c(CH3COO?)+c(OH?)?c(H+)=c(Na+)=0.05mol/L,故B正确;
C.酸或碱抑制水电离,含有弱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C点溶质为NaCl,A点溶质为醋酸钠,促进水电离,B点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钠和NaOH,NaOH会抑制水的电离,所以在相同温度下,水电离的c(H+)为:B D.D点溶液中,c(Na+)=1.5c(Cl?),溶液中电荷守恒为c(Cl?)+c(OH?)=c(Na+)+c(H+),则c(Cl?)=2c(OH?)?2c(H+),故D正确。 故选C。 7.答案:D 解析: 第9页,共15页 本题考查无机推断以及元素的推断,结合题中的转化关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即可进行推断,正确推断出每种元素的种类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元素W分别与元素X、Y、Z结合形成质子数相同的甲、乙、丙三种分子;反应②是工业制硝酸的重要反应,为氨的催化氧化的反应,推出甲为NH3,Y的单质为O2,甲、乙、丙三种分子质子数相同,推出乙是H2O,丁是NO;乙与丙的混合物不能用玻璃瓶盛装,推出丙是HF,进而推断反应①是F2与H2O的反应,Z为F元素,综合可知W为H元素、X为N元素,Y为O元素,Z为F元素,甲、乙、丙分别为:NH3、H2O、HF,据此解题, A.甲是NH3易液化气体,常用作致冷剂,故A正确; B.可以用甲在一定条件下消除丁对环境的污染,4NH3+6NO 5N2+6H2O,故B正确; C.甲(NH3)、丙(HF),可以直接化合生成离子化合物NH4F,故C正确; D.丁为NO,不是红棕色气体,故D错误。 故选D。 2??8.答案:(1)2Fe2++H2O2+2H+=2Fe3++2H2O;2CrO?2+3H2O2+2OH=2CrO4+4H2O; (2)Fe3+、Al3+;Mg2+; (3)当pH=8时Al3+已经完全转化为Al(OH)3,若不经过滤除去,当继续加入NaOH时Al(OH)3会溶解,引入杂质离子AlO?2; (4)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解析: 本题属于工艺流程制备题目,考查制备原理、实验方案评价、物质分离提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难度中等。 (1)第一次加入H2O2是为了将Fe2+氧化为Fe3+,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 ?2?2H2O;2CrO?第二次加入H2O2是为了将CrO?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氧化为CrO4,2+3H2O2+2OH=?2+ +H2O2+2H+=2Fe3++2H2O;2CrO?2CrO2?2+3H2O2+2OH=4+4H2O;故答案为:2Fe 2CrO2?4+4H2O; (2)由阳离子转化为氢氧化物完全沉淀的pH数据,可知当pH=8时Fe3+、Al3+已完全沉淀,pH>11时,Mg2+完全被除去且Cr以CrO?2的形式存在; 故答案为:Fe3+、Al3+;Mg2+; (3)“调pH=8”时沉淀成分是Al(OH)3和Fe(OH)3,如果不把前者除去,当继续加入NaOH至pH=11时,Al(OH)3会溶解,引入杂质离子AlO?2; 第10页,共15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