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烙印。同时,它也是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文明病”、“城市病”加剧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较高的度假休闲层次转化的典型例子。目前,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欧洲国家都拥有20000-30000个乡村旅游企业。仅意大利一国,乡村旅游的从业人数就有2100万人,年收入达到4.3亿美元。
分析: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给我们开发此项目带来坚强的信心。
2、国内20世纪80年代出现乡村旅游
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浙江省富阳县率先在新沙岛、和尚庄、赤松村等地开发了“农家乐”旅游,吸引了几十个国外旅游团体和上万国内游客。1987年5月,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旅游协调小组长的谷牧同志专程前往富阳考察并题词:“农家乐,旅游者也乐”。随后浙江省内出现了诸如安吉的“竹乡农家乐”,长兴的“紫笋农家乐”,德清的“下渚湖农家乐”等旅游产品。
分析:浙江是我国“农家乐”旅游产品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在“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方面具备成熟的经验。“农
家乐”地域经验的积累,对我们开发当地的“农家乐”项目起到巨大的借鉴作用。
3、惠农、支农及各项优惠政策力促“农家乐”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惠农支农政策,大力扶持和正确引导“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比如浙江省旅游局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越来越多的“农家乐”,出台了《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为当地“农家乐”旅游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农家乐”旅游的社会保障条件日趋完善。随着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旅游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农家乐”旅游不仅已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
分析:政策往往具有导向作用,各地为了推进“农家乐”的蓬勃发展,都制定了合乎时宜的鼓励政策,政策的支撑和引导使得“农家乐”项目建设更能够与时俱进,成为现阶段旅游发展新的亮点。
4、新农村建设成为新的发展契机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各地政府部门切实把“农家乐”发展与集镇规划、新农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结
合起来。培育自身特色,注重特色开发,充分展示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以满足游客求新、求特、求变的消费心理。使“农家乐”旅游逐步成为新时期丰富文化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重要举措。
分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家乐”符合新型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新政策的支持下,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二)、微观环境分析
1、浙江“农家乐”的发展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6年9月底,浙江全省已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1976个,经营农户总数12892户,直接从业人员64269人,2006年1至9月各农家乐旅游村(点)共接待游客2985.5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9.42亿元,是05年的2.4倍左右。同期,衢州市也已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近80个,接待游客70余万,营业收入近3000万。
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新发展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就有300多个,新增从业人员5600多人,营业收入达14亿元。同期,衢州市有农家乐经营户581户,从业人员2303人,建成
农家乐特色村点96个。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家乐,根据规划,到2010年,浙江省将成100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300个以上;休闲旅游特色点3000个以上,其中省级休闲旅游特色点500个以上,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支撑点。
分析:“农家乐”给当地带来的是国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就业人口的增加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的加快。
2、衢州市发展“农家乐”旅游分析
衢州市委、市政府在《衢州市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作为衢州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并提出了把衢州建设成为华东新兴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浙闽赣皖边际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衢州的“农家乐”旅游休闲产业,这几年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1-9月全市已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近80个,接待游客70余万,营业收入近3000万。本项目的开发同样得益于衢州市的几大优势: (1)、得天独厚的交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