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材料最好选择多年生的植物枝条 B.预实验的NAA浓度设置范围应较大 C.正式实验时空白对照的设置是必需的 D.实验时应去除枝条上的芽控制无关变量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②所有生态系统必须有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才能维持其稳定
③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19.森林被砍伐殆尽后,经历较长时间仍可恢复成森林。关于这一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初期,群落生产量大于呼吸量,有机物质不断积累
B.中期,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逐渐趋向复杂,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加强 C.后期,群落的有机物收支接近平衡,这是群落达到顶级的重要特征 D.这一演替过程中能量循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
20.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 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 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由图甲可知,为实现可持续地对资源的利用,载畜量不应超过C点
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査植株上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铺法 B.使用样方法调查,样方面积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
C.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个体的迁入迁出和出生死亡会影响结果 D.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査,带标记的个体易被天敌发现会导致结果偏大
22.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A为“J”型增长,增长速率始终不变
B.图B为“S”型增长,达到G点后种群数量将一直保持不变 C.K值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某种群的最大数量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23.下图为某同学用血球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结果。下列有关该实验的 操作正确的是
A.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未经染色的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高 B.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 免溶液晃动
C.在血球计数板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后,应先斜靠盖玻片再盖好, 防止气泡产生
D.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界上的酵母菌也应该全部计数
24.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进新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利于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25.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深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构成池塘生态系统,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Z B.池塘中W主要分布于最上层,X与Y之间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捕食
C.若该池塘生态系统可维持稳定且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分别为a、b,则通常 5b ≤a≤10b
D.该池塘受到生活污水污染后,则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的总量
26.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竞争关系
B.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 C.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甲和乙之间都是单向的 27.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更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C.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D.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28.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图中b=h+c+d+e+f+i B.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D.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29.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 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图中e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C.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
D.畜牧业中,圈养与放养相比,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
30.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在某一时段测得各营养级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依次为a、b、c、d。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丙、丁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B.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 C.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关系为a>b>c>d且a>b+c+d
D.因为能量传递逐级递减,所以乙的个体数量一定比甲少
31.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项目 能量J/(hm?a) 2摄取量 1.05×10 10粪便量 3.5×10 9呼吸作用散失量 4.55×10 9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了大部分能量,所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最多为7.0×10J/(hm?a)
3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盲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盲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引起其他象逃跑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起作用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引起的反馈调节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33.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的特殊行为信息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 B.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信息只能在同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的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34.下列有关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和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的模式中,错误的是
10
2
A.乙图中的A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人体内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甲图中的D C.在人体内甲图中的A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 D.乙图中碳元素在ABC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35.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