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题设计论证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的创新点;研究方法等。(可加页) (一).课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生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作为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我们,更希望读书能成为我们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爱好。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二).课题研究意义 新课标对小学的课外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即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科学而有效地开展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亟待研究的一个课题。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
- 6 -
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所以,我们进行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及能力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
- 7 -
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 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 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 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 8 -
要搞好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语文教学真正踏准时代的节拍,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让学生进行“主体性的自由阅读”,追求较高的阅读效率,将课外阅读纳入正轨,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关于这种指导,刘国正先生曾在一次访谈中形象地指出:“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的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准备阶段(2018年6-2018年8月)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
- 9 -
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2018年9月-2019年1月)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优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3)介绍方法,指导阅读(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研究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6月)概括整理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做法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 我们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们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
- 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