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 (地理实践力)北京的“大城市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发展空间受限、就业困难等。 问题2 (综合思维)北京市的“大城市病”比较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产业过度集中,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管理不当造成的。 问题3 (综合思维)北京市发展中的“减量发展”主要是指什么? 提示:采取各种措施分散、转移人口与产业、疏解一些城市职能。 [归纳总结]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环境质 量下降 城市交 通问题 城市住 宅问题 城市社 会问题 表现形式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3.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C.热岛效应
B.水土流失 D.臭氧层空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1)C (2)A [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
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4.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夏季常会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①水泥路面多 ②下水道多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2)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④⑤
(1)A (2)C [第(1)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2)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