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协调观——聚焦“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地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城市森林花园被誉为“住房4.0”,在建筑设计中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等。城市森林花园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住房3.0”和“住房4.0”景观对比图,完成(1)~(2)题。
(1)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2)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增大城市风强度 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1)B (2)C [第(1)题,从材料中可建设“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第(2)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市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
1.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内容是( ) A.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量上升 B.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C.城市用地扩展,出现大量人造景观 D.城镇密度加大,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A [城市化的表现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
2.下表为某地区城市发展的相关统计表,判断表中最能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是( ) 甲 乙 丙 丁 年 份 项 目 城市数目(个) 工业总产值(万元)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比重(%) 1950年 1 12 12 2.7 1980年 3 176 500 65 38.6 A.甲 B.乙 C.丙 D.丁 D [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条折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折线分别是( )
A.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4.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3.D 4.D [第3题,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可判断出城市化水平折线;另外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判断出城市人口折线。第4题,分析折线图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变慢;1960~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快;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为35亿,超过世界人口的一半;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已超过发达国家,故选D。]
2017年11月4日,北京再次出现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为此北京市连续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结合下图,完成5~6题。
B.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