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晚唐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一个无望的时代。而投射在李商隐心中的是凄风苦雨。在这首诗里,最能看懂那围绕他一生的苦雨是怎样从点滴流成了江海。
“凄凉”两字,陡然开篇,触目惊心。再加上羁泊与穷年,已经把风雨的无限凄凉感觉送到人们眼底。这是诗人总结一生,感触最深的情绪。“宝剑篇”是唐初时的典故,大将郭元振布衣时,落拓不遇,作《宝剑篇》以抒发自己积极用世的热情。那是一篇托物言志诗,以尘土掩埋的宝剑比喻自己未被发现的才华。寄托自己如龙吟剑啸般慷慨激昂的用世之志。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看那冷雨,那是怎样不能忍受却无法回避的冷雨凄风,无处说凄凉。而豪贵们所纵情歌舞的青楼楚馆,弦歌阵阵,从风雨中传来,应该还有笑声吧!那是末世时候豪族们特有的不复知有明天的恣意狂欢,这两句诗,冷也冷到极处,热也热到尽头。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由于误陷在牛李党争之中,无意间触犯了朋党们的戒律。诗人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不仅仅是功名蹭蹬,仕宦无成。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新丰酒的典故也出自于初唐,又是一个落拓未遇的人,马周游长安,宿于新丰旅社,店主人忙着接待商贩,贫寒的马周自然遭到冷遇,马周并不以为意,取酒独酌,自得其乐。和郭元振一样,生于政治开明、国势在上升阶段的初唐,马周这样的俊杰不会沉沦太久,他早晚会找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果然不久以后,马周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两个同样落拓的人都找到了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自负自伤到仍欲有所为的不自弃,从内心的热望与环境的冷雨,一联有一联的矛盾,一层含一层的对比,整首诗笼罩在风雨里,也把这无数的矛盾统一在风雨里。这就是《风雨》,这就是李商隐。 ?精要点拨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牢固记住该典故的含义。
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
古诗常见典故的含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