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年龄)、认知(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2)审慎型与冲动型(3)歧义容忍度)、情感(动机、态度、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理论:
1.对比分析假说 由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 ? 拉多在1957年提出。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语言习惯。但存在第一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负迁移,会造成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和错误。对比分析步骤:描写:对目的语和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对比:把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在目的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进行预测。
2.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 很多学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学生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第二语言(目的语)。1969年,美国学者塞林克提出了“中介语理论”。其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母语习得理论之一)。“中介语假说”把第二语言的获得看成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步完善的连续过程,认为: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的模式发现新规律,与不断修正已获得的规律。 “中介语”(interlanguage),
也有人译成“过渡语”、“语际语”。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语内偏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表达偏误 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 中介语理论指导下的偏误分析的研究,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是从鲁健骥于1984年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开始的。
偏误来源: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目的语的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渡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或“过渡泛化”。 文化因素负迁移 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以积极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三种:迁移、过渡泛化和简化: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
运用目的语,有可能由此而产生偏误;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的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 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回避和语言转换:回避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采用的策略,在对某一语音、词汇或句式甚至某一话题敏感到没有把握时,就尽量避免使用。 语言转换是指学习者觉得无法用目的语说清楚时,就借助于第一语言,在目的语中夹杂一两个第一语言的词。 学习环境的影响 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必须通过对正确形式的强化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偏误对对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是极其有害的,必须避免出现偏误。对已出现的偏误则有偏必纠,一个也不能放过,以免养成错误的习惯。 内在论则认为偏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使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也会自然消失的现象,就像儿童戏的母语那样,到一定时候偏误就会自动克服,因此任何偏误都可以听之任之不必纠正。 输入假说 代表人物:克拉申 1985年《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 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的。 、自然顺序假说 克拉申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这一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影响,称为自然顺序。
监控假说--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是潜意识的系统,一是有意识的系统 ;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靠习得,交际中使用的输出话语是由潜意识的习得系统 “驱动”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意
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其功能是作为一个监督者,起监控(monitor)的作用,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监控。
3.输入假说 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语言知识。并且,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 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 i 表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在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 i+1 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语言水平。输入的语言水平若为 i+0,则无法发展其语言能力;若为 i+2,则学习者难以理解。 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过早地说甚至是有害的。克拉申认为不需要教说话,口语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4.情感过滤假说 又叫“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生活中,语言信息的输入总是大于吸收。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the affective filter),或者说是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造成这种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出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等等,这些心理因素都能产生屏障效应,挡住输入。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动机。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性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