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蕴含人神之间、天地之间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惘、探寻、追求与苦闷。从月亮起兴,借传说中的月宫境界发出天上人间的疑问,由此萌生“我欲乘风而去”的遁世念头。继而又担心“高处不胜寒”,觉得人间的美好胜过天上。下阕在咏月中蕴含了人人之间、兄弟之间以及人的内在情感的哲理性审美观。“转朱阁”三句,从眼前月光的转移,逐至心中的“照无眠”,概括出天下人间的别离苦,也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苏轼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他写此词时,他们都被贬在外任职,中秋佳节兄弟却不能想见。于是向月亮发出质问,“何事长向别时圆”, 道出多少辛酸?看似下文要顺此线写,苏轼却笔峰一转,发出议论,通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的说理,心胸又渐平坦开阔起来,扭转低沉的情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概括形象、丰富,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兄弟间的友爱,也应该包含着他们兄弟之间相互勉励,坚持理想的乐观精神。
此词境界阔大雄奇。上自汗漫天宫、琼楼玉宇,下自朱阁绮户、悲欢人间,无不涵盖。词人醉酒骋思、情思浪漫。大醉而作词,于是才有了这似醉似醒的朦胧浪漫的境界,才有“明月几时有”的痴问,才有“把酒问青天”的痴举,才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痴想,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恐已醉深矣!月在当时,本不可登,词人却认真地提出是否登月的问题,月上是寒是温,当时本无可知晓,词人却认真地以其寒而怕登月。在这些如醉如梦、似幻似痴的醉词中,却蕴藏了多少人生哲理之妙趣。词人以大手笔、大字眼,写大境界,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在情绪上大起大落。正如王运在《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绮楼词选》中所评:“‘人有’三句,大开大阖之笔,他人所不能。”清人刘熙载《艺概》说:“东坡词??,苦其豪放之致,则与太白为近”。是啊,可以说,像苏轼这样收放自如,驰骋纵横,任意天地而不拘一格,是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
3、日常生活
(1)《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在密州时创作的,被推为雄浑第一首豪放词,描写了气势如虹的出猎场面。苏轼本人写完之后,也异常兴奋。他与友人作书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与鲜于子骏书》)
东坡此词,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豪放风格呢?约略可归纳如下几点:首先,如前文所述,所写出猎之题材,本身就不与十七八女郎、月牙板相为俦侣,而非东州壮士抵掌顿足高歌、吹笛击鼓为节不足以尽其长;其二,其中的主人公形象自然也非柔肠百曲之士,而是“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亲射虎”的“孙郎”等;其三,以大字眼、大角度、大景致、大笔勾勒,而绝不精雕细刻。如“千骑卷平冈”视野开阔,充满动感,一个“千骑”夸张了阵容,一个“卷”字,使满纸皆为飞扬的尘土;其四,以典故增加豪放疏落中深稳不足的审美感受,如“牵黄”“擎苍”,衬托出词人老当益壮的豪迈激情;其五,以魏尚自比,有一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惆怅感,失意感,惆怅失意之中,又揉进超脱清旷,是啊,“鬓微霜,又何妨”,以我之壮志,亦能“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何等的豪情万丈!
这是苏东坡的第一首艺术上获得空前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纯豪放词。可以说,从这首词之后,词的世界就打破“倚红偎翠”月牙板的一统天下。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遇事达观,超脱,心胸旷放开阔。他不管受到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被压得抬不起头,这首《定风波》词形象地体现了这种旷达胸襟:在突然而来的风雨袭击下,苏轼逍遥自得,安之若泰,果然微寒驱散了醉意,前时迎来了日光。他在旅途上如此,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也是这样坦然自处的吗?这种旷达胸怀,简直可以傲视一切磨难艰危,而达到谈笑生死、履险如夷的境地。
4、民风民情
苏轼有一组《渔父》词,以洗炼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渔家生活场景。在词里,苏轼着重写渔民的豪爽和民风的淳厚,“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也写渔父形象的悠闲之乐:“渔父笑,轻鸥举。汉汉一江风雨。”渔父形象中也有作者的影子: “渔父醉,春江早。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还有通过在风浪中操舟老渔翁形象的描绘,借以抒写自己胸襟的。“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在浪起掀舞舟中渔翁的画面上,作者深有寄托:宋玉的《风赋》虽有讽于楚王,硬说风也有雌雄之分,其实,无论谁,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就可以当此千里快哉之风。苏轼把胸中的浩然正气借助于风浪中操舟渔翁的形象表现出来,不可谓不精妙。
又如《瑞鹧鸪·观潮》有这样的词句:“碧山影里小红旗,依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水乡在文人墨客笔下本都是温柔的,但在苏轼眼里的水乡确是如此奔放,无半点脂粉之气,将个中秋节水乡弄潮的场面描写得欢腾热烈。
5、借景抒情
《减字木兰花·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播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是苏轼晚年被流放到海南儋州时所作的春词。通过对春祭和海南风光的描绘,写出了儋州的淳朴古风与盎然春意,抒发了词人热爱大自然,歌颂祖国河山的感情。作者虽然也被勾起对中原的怀念,但是飞起的杨花漫天似雪,觉得这里的春光与中原同样美,并不像荒凉偏远的天涯海角。词里洋溢着健朗开阔的情怀,风格明快清新,毫无衰迈颓丧之感。可见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健旺的进取精神,不论遭遇如何而始终如一,至老不衰。
(二)婉约词题材的突破
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