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作文]何为“弱德”?何为“群德”?两相比较,你PICK哪一个?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1:43: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何为“弱德”?何为“群德”?两相比较,你

PICK哪一个?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关于“公德”,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一是“弱德说”。叶嘉莹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是“群德说”。梁启超说:“合群之德者,常肯屈身而就群。”

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审题】限制性:

1.立意限制。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立意时必须由这一任务出发,

围绕“弱

德”与“群德”展开思考。“弱德”是对内的,强调持守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群德”则是对外的,克己奉公,舍己为人,强调为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而屈己就群。若片面强调其一,难免陷入浅薄,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我们才能在社会中实现更大的价值。

2.价值判断限制。梁启超“合群”之观点,是需要辩证看待的。若合的是乌合之“群”,岂不是同流合污,助纣为虐?古人所求几大目标中,“修身”排在首位,只有修得高尚之“身”,才能明辨是非,合得“公德之群”。从这一点上来说,“弱德”是“群德”的基础,“群德”是“弱德”的提升。既要合于“群德”,又不能一味沉迷于“群”中而让自己泯于众人;正因为有了每个人的“弱德”之美,才能保证“群德”的正确和积极向上,造就多彩美丽的“群德”之林。这就需要考

生理性思考,辩证思维。

3.思维限制。无论是“弱德”还是“群德”,都不应该顾此失彼。从“弱德”到“群德”是从个人迈向了众人,从精神上的进步迈向了思想智慧上的进步,是从个人之德迈向了他人之德,是把德从小的方面扩展到大的方面,是身体力行的将德由自我约束变成主动出击。

4.写作者的身份为“新时代青年”,考生写作时要有身份代入意识。

5.文体限制。“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写成议论说理性文体比较合适。开放性: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弱德”有美,“群

德”有善,立意时可以从“公德”出发,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进行论证;也可以在二者

结合的基础上着力谈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考生写作时应基于

材料中的“公德”,又要不囿于材料中的“弱

1

德”与“群德”,要由材料中的“弱德”与“群德”展开联想和思考,寻找论据以支撑“公德”的论点。考生的积淀不同,联想思考便不同,此题目有文化含量和思维深度,考生要尽可能展现自己的人文底蕴和思辨力。【解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做此类题目,

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是要求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立意,具有明确的写作内容。材料中叶嘉莹的“弱德说”侧重于律己,即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关键在先善其身。而梁启超的“群德说”侧重于合群,即从集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关键在相善其群。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弱德律己,群德合群。“弱德”是基础,“群德”是发展。一个主动修身,一个主动为善。看似矛盾,实则内涵一致。若一个人在内修身,在外又怎会不为善?同理,若行善事,又怎能不是先修身而后为之?

其次要通读材料,把握材料内涵,看材料内容之间有何联系,包含着什么样的深刻道理。“群德说”应当作为主流,作为立德之本,但“弱德”与“群德”并非是完全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极端地信奉“弱德”有其狭隘的一面,而“弱德”中的一些品质对于修砺自身有很重要的意义,要想让自己拥有真正的公德,就要对内对外都有较高的修养。要能不局限于某一个观点,积极汲取两者中有利的部分,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自己。最后选取角度,确定写作中心。“弱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先善其身。

“群德”

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相善其群。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弱德与群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使其融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参考立意】切题立意:

1.公德面前,持守弱德而前行。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尽责而与世无争,做好自己。拟题:私德有底,公德不亏;坚守弱德,砥砺前行;坚守本心,奉献自我。

2.公德面前,做好自己,需有“群德”。拟题:心中有他人,才是合格人;超越个人,守卫群体。

3.人是社会中的人,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不仅要持守“弱德”,还要尽守“群德”。拟题:“弱”“群”之德,相辅相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始于“弱德”,终于“群德”。……

【范文展示一】

修弱德之美,立群德之则(标题对称,二者皆包含其中)

四川省蓬安中学校高2017级22班蒋艳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顾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说有时候“弱”并不是处于下势,反而占了优势。(引

《道德经》阐释“弱”之辩证意义。)

公德也是一样。它有两种说法:一是“弱德”,一是“群德”。弱德的“弱”是懦弱吗?当然不是,“弱”是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群德”侧重向善而为、见义敢为,达成的是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是一种大爱。“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体现的都是“群德”。

(对比论证公德的两种说法,指出“弱德”之价值,“群德”之大爱。)

2

关注“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人无徳不立,足以见徳之于人的重要性。生而在世,我们应当以“弱德”为立身之本。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缺乏对

“弱德”的持守,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插队、闯红灯是其表现;高铁霸座,肆意推搡公交司机是其表现;广场舞扰民,景区刻字是其表现。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弱德”的持守,把自己看得太重,忽视了别人。叶嘉莹先生曾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把持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弱德”,把持住自己,不因自己妨碍别人。(反面论证“弱德”,“弱德”缺失,便是“缺德”。)

“群德”中的“群”字就可表明我们应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群体生活,应当以“群德”为修身之则。别林斯基曾说:“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是的,一个人的才能永远不能超越集体的力量。社会在进步,人们之间的关爱却在逐渐消失。

大部分人都是“各

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遇见摔倒的老人,路人匆匆而过,吝啬自己那一点点去扶一下的时间;看见有人遭遇社会黑暗时,旁观的众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什么,这是群德的缺失。(引名言警句,

论证“群德”为修身之则。)

高度发展的物质社会,离不开现代化精神的灌溉。社会发展,逐渐趋近于“群”,“共享单车”“共享经济”“命运共同体”等等都彰显着我们逐渐凝聚成一个大的群体。可见在逐渐养成“弱德”的同时,我们更应具备“群德”,这是我们祖国团结强大起来所必需的。(“二德”相辅相成,要求我们既要修“弱德”,又要提倡“群德”;既要立足自身又要着眼世界。)

“弱德”与“群德”,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一个各美其美,一个美美与共,二者兼得,合舟共济,一定会培育出无比绚烂的道德之花。

(坚持“二德”双修,不断规范丰富自己,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道德成为人生最华丽的篇章。)【范文展示二】

以德养德四川省蓬安中学校2017级22班

胡睿

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兼备“弱德”与“群

德”,并求之以平衡。

人存于世,做好自己是必修课,也就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立体的、清醒的认识,找到自己在群体之中的位置,建立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精准地付出行动,修身为善。它是克服道德弱点之后的生命意义。

“弱德”,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醒和坚守。弱德之“弱”,并非怯懦,而是以退为进的智慧。面对纷争,以弱德存心养心,达观处世,便能修身。

“群德”,即“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的性情大爱。铭记群德,才能为善。

而要在当今时代的“公德”面前活得足够精彩,做好自己,就需要在“弱德”与“群德”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弱德”与“群德”本都豁达,分别象征着独立与合群、自由与服从。我们想要成为特立独行、有个性色彩的个体,只有在规范和谐的群体背景下才能长成,而作为个体,我们也要服从于群体。

“弱德”和“群德”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意思——对一种远远超脱物质的“真善美”的追寻,以及对一种精神品质的塑造。

生而为人,向往自由,人人都觉得“获得自由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但自由不是绝对的,就像没有人能绝对只给予而不取得一样,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学会运用自由是多么必要的一件事”。于是我们必须“在规范中自由”,即“服从”。同样,若是单单信奉“群德”只讲奉献,就会像尼采一样,自诩为太阳,最后发了疯。万物皆有所待,鹏且如此,何况人呢?人必须兼备“弱德”与“群德”,并求之以平衡,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因为矛盾,所以寻找平衡。

3

矛盾对立无处不在,个体与群体的冲突随时都在发生,有个更坏的原因,即我们和自己存在冲突。只要加以调和,便能泰然处之。可众多事实告诉我们:自己与自己调和是困难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炽热的“认识自己”在“做好自己”这条泥泞的路“个

人”和一个以大局为重的“社会人”。所以,

若想带有三维的尖锐感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拥有对抗群体中异样眼光的“钝感力”,不要把个体当作拥挤生活的避难所。固然,群体之异会给人以锋芒,但面对这种锋芒,我们需要从性情上改变,从本质上寻找。因为只有心灵上达到平衡,才能以真我的姿态,发挥主观能动性,闯出自由的天地。

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像沙漠里的斯芬克斯,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弱德之美,美如林风眠的仕女图,也美如他的这句话。修身以养性,单纯而崇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群德之善,善在千古能人志士的不眠之夜,善在穷也兼济天下的渴望之中。就像韩信能忍胯下之辱,谭嗣同敢做第一个流血之人。“群者,天下之公理也”,“群德”,则是为民之情,家国之思,修身之要。

在这个共享经济纵横捭阖的新时代,时代差异已经不允许我们像陶渊明一样归田园居以修身为善,但我们仍能豁达与世,不束身寡过,自在而有意义地生活。

毕淑敏说:“呐喊是必须的,就算这一辈子无人听见,回声也激荡久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有“勇于为生命呐喊”般的“弱德”之美和“就算不被看见也要呐喊”般默默奉献的“群德”之善。

“弱德”修美,“群德”向善。培养德”,唯有丹心。【范文展示一】

文章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兼备“弱德”与“群德”,并求之以平衡。接着就“二德”各自的特点,阐释分析“二德”必须兼备的原因和平衡二者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性,最后举杜甫和范仲淹的例子,以林风眠、毕淑敏之言论证德”兼备、平衡矛盾的必然性和好处,结尾回应标题,升华主题,结构圆润。

4

”“公“二

[高中作文]何为“弱德”?何为“群德”?两相比较,你PICK哪一个?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733c7jopl4yj364q360565jb3urou0111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