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比努力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
“如何围绕教材启发的教,指导学生钻研课本自主得学。”在这个论题中,“启发的教,指导自主的学”是关键,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名师,关键不在于你的知识有多么的渊博;你的课堂表演有多么的精彩;你的成绩有多么的优秀。而是要看你培养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才是关键。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兴趣对学习的成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先学后导,分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兴趣在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主得学,我把它分为课前自学(课前预习)和课中自学(课堂学中质疑,交流)两个部分。下面我就以《触摸春天》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得学。
一、课前自学(课前预习:读文本,知大意,搜集相关资料。)
《触摸春天》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本课所在的第五单元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生命”这一概念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要从中真正体会安静对生命的热爱这一主题,难度较大。所以,我就设计了在课前让学生熟读文本,了解课文大意,然后搜集类似于这一主题的资料,例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我们熟知的一些残疾人的相关事迹。通过课前对文本的了解,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过程,让学生对“珍爱生命”这一主题有初步的理解,把这一主题在课前就渗透进他们的主观意识之中,为教学好这一课打好基础。
二、课中自学(学中质疑、交流)
有了课前预习中打好的基础,学生对文本大意已有所了解,在教学课文初,先让学生再读课文。这次的读不同于课前读,再读课文前,要提出再读文本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例如说说课文的大意,圈画出自己不懂的或优美的句子等。在设计《触摸春天》一课时,我出示了两个再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并旁注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圈画出含义深刻的、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以备全班交流时解答。
通过让学生再读质疑,进一步感悟文本反映的主题。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利用小组交流,互谈感受这一举措,大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了课改中提到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理念。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