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9 1:22: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内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 田野考古的基本内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 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

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张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 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山东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河南安阳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安阳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

40年代,夏鼐在甘肃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 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 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田野考古学简史

一、 解放前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举要与阶段划分 1、 解放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田野考古工作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

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意义(打破两个治学传统:史学和金石学,获取科学的研究古代人类历史的材料 );

1926年李济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中国学者独立开展田野考古发掘的第一人; 1928年,吴金鼎在山东发现城子崖遗址

我国学者第一次独立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后经发掘发现命名了“龙山文化”;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队殷墟的发掘

所长傅斯年组建考古学组,并选定在殷墟发掘。考古所所长李济主持。我国政府学术机构第一次独立主动进行的考古发掘;

1929年裴文中对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随后又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遗迹。把中国的历史提前了数十万年。 1931年梁思永对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

第一次按土质土色划分地层,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方法

三叠层的发现,解决了小屯、龙山、仰韶三种文化的年代早晚关系

中国田野考古学的科学化,地层学之父,揭示考古学的层位关系,为考古学年代学的建立奠定基础。

193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城子崖》 1945年夏鼐对甘肃宁定阳洼湾遗址的发掘

对梁思永先生土质土色划分地层的科学方法的应用

考古学年代学理论:墓葬填土的遗物,要早于墓葬里的随葬品,早于墓葬的形成年代。 在一座齐家文化的……………………,确定仰韶早于齐家,纠正安特生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错误,为建立黄河流域有关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序列打下基础。 1948年,苏秉琦发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报告 首次将考古学地层学和类型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中国考古类型学之父;

构建中国考古学学科理论“苏秉琦理论”

九个事件、九个人物

2、 两个阶段的划分

前一阶段,1921——1931年,按深度计层发掘,地质地层学

后一阶段,1931——1948年,按土质土色发掘,考古地层学,能够正确把握堆积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考古地层学理论。

二、 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体制建设和队伍建设 设立文化部下文物局、中科院下考古所 建立了田野考古工作的审批体制 1952年,北大设考古专业

1952—1955年,举办四届考古培训班 1959年编写《考古学基础》,关于田野考古学的指导书目 2、 二十世纪后三十年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 规范化

1984年,举办全国田野考古工作领队培训班,颁发领队证书。 1984年,颁布《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实行)》

这两个措施,推动了全国田野考古工作的规范化,使田野考古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快速发展

其他大学陆续开设考古学专业;

苏秉琦提出“考古区系类型理论”之后,各地区田野考古学的课题意识和学术意识得到加强,建立各地区的文化序列,从而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

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田野考古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调查、发掘遗址的数量和规模都有空前的扩大; 专门讨论田野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论著不断出现,推动了考古学方法论的建设和学科自身体系的建设。

编写出版了有关田野考古学方面的工具书和教材《工农考古知识》、《田野考古工作手册》 《田野考古学》

3、 二十世纪后期的多学科参与和数字化趋势 高科技手段被引入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中:

物理勘探、化学勘探、航空考古勘察、碳十四测年、孢粉分析、灰像法分析、岩相分析、金相分析、微痕分析、中子活化分析、人骨鉴定、人种研究、考古DNA分析等。

多学科交叉更加多样

考古工地成了多学科研究的平台; 考古工地成为文物保护和展示的实验场(对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的发掘和收集外,对遗迹的保护,不仅要研究也要保护)

数字化趋势更加明显 利用GIS

开发推广田野考古计算机管理系统分析考古材料 利用互联网公布和传递考古材料 使用电子全站仪测绘和记录考古材料 电脑、数码相机、录像机的使用

考古学的记录和分析手段已跨入了数字化时代

田野考古学要求

搜索更多关于: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的文档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75mk22gqq6ksx797jw59jajr88l5800wu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