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测的同时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桥涵主体工程完工以后在相应部位设置观测点进行观测,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少于6个月;地基地质条件较好的桥梁、涵洞沉降观测期不少于2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则相应延长观测时间
桥梁的墩台观测点设置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每个墩台上的测点总数不能少于4个。涵洞的观测点布置在涵洞边墙两侧,观测点总数不得少于4个。
桥涵沉降观测的频次参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和设计要求执行。 3.2.4.3 过渡段沉降观测
过渡段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在设计要求位置沉降观测断面,剖面沉降沿线路斜向连续布置。在施工前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板,在过渡段范围沿线路斜向对角线布置剖面沉降管并在管口设置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装置要埋设稳固并在观测期间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过渡段的沉降观测精度和观测频次要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和设计要求。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加大观测频次。
3.2.4.4 沉降观测资料
最后形成的沉降观测资料应该包括: ⑴ 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位布置表; ⑵ 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 ⑶ 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⑷ 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时间—沉降量曲线; ⑸ 绘制路基面沉降时间—沉降曲线; ⑹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页脚内容- 57 -
1、
⑺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观测资料汇总表; ⑻ 涵洞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⑼过渡段沉降观测汇总表。
注:对于预压地段,在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表的表头中可增加有关预压土的情况(预压高度、预压时间等内容)。
3.2.4.5 各种构造物沉降限差
路基沉降的评估要结合路基各观测面以及相邻桥(涵)隧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须小于15mm;桥梁基础和梁体徐变变形要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和设计要求,预测的涵洞基础工后沉降值须小于15mm;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须小于5mm,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大于1/1000。
3.2.5 无砟轨道施工测量 3.2.5.1 无砟轨道施工条件
由于京沪高速铁路的高标准要求,在无砟轨道施工以前必须对桥梁及路基基础面状态进行检查、评估,结果合格时方可开始无砟轨道施工。
3.2.5.1.1 桥梁工程基础
桥梁工程基础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 桥梁徐变上拱:自无砟轨道铺设后,梁体产生的残余徐变上拱值不大于7mm。 ⑵ 梁体横向水平挠曲:水平挠曲变形不大于梁体计算跨度的1/4000,且相邻梁跨水平挠曲引起的钢轨相邻支点的横向位移不大于1mm。
⑶ 墩台应控制沉降,自无砟轨道铺设后,墩台的沉降不大于20mm,相邻墩台的沉降差不大于5mm。
页脚内容- 58 -
1、
3.2.5.1.2 路基基础
路基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均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和设计图纸的有关要求。且由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共同核对路基施工基础记录和影像资料,对路基工后沉降做出评估,满足设计沉降标准后方可进行无砟轨道施工。
3.2.5.2 基桩控制网(CPⅢ)的布设
混凝土底座施工以前,应采用起闭于平面控制点或线路控制点的四等导线测量精度对线路中线进行贯通测量,并在无砟轨道施工范围内埋设基桩,基桩分为控制基桩和加密基桩两种。控制基桩原则上直线段100m设一个,曲线段50m设一个。对线路特殊地段、曲线控制点、线路变坡点、竖曲线起止点均应增设控制基桩。基桩一般设置于线路外侧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并应采取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措施。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在有条件时控制基桩宜埋设混凝土强制对中标。
基桩控制网(CPⅢ)的测量采用五等导线测量精度进行控制,高程测量与平面控制点共桩,运用精密水准测量施测。精密水准测量起闭于二等水准点,水准路线长度不宜超过2公里。在施测时其精度应满足下表3.2.5-1要求。
当采用导线测量时,基桩控制网(CPⅢ)应附和到CPⅠ或CPⅡ上,当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都满足要求时,则采用固定数据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当采用后方交会法测量时,基桩控制网(CPⅢ)应采用独立平差,并在CPⅠ或CPⅡ中置平,分段附和或置平时相邻段应重叠,重叠长度不应小于1km。
表3.2.5-1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附测测相邻控合长边距中角中点位坐标制网度长(m) 误差 误差 中误差 级别 (km) (((m页脚内容- 59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 方对位角闭应导合差限线等差(″) 级 1、
mm) ″) CPⅢ 1 ≤150~200 3 4 m) 5 1/20000 ±8n 五等 基桩控制网(CPⅢ)控制点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应永久固定。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使用,并绘制布设平面示意图和控制点表,做好点之记,描述其位置、里程、外移距等要素。
在基桩控制网埋设完成以后,应当对其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 检测控制点间夹角时,方向观测不应少于两测回,距离往返观测各两测回;
⑵ 控制点间的距离允许偏差为1/20000;直线段控制点间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曲线段控制点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1.5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
3.2.5.3 无砟轨道的施工测量
无砟轨道的安装测量,包括加密基桩测量、无砟轨道板安装测量、轨道衔接测量、线路整理测量。最后是轨道铺设竣工测量包括维护基桩测量和轨道几何形态测量。
加密基桩直线段6m、曲线段5m设置一个,一般设置于线路中心,也可设置于线路两侧。在加密基桩布设测量完成以后,开始进行混凝土底座和凸形挡台混凝土施工测量,即在底座施工以前应先沿线路中心线做路基面、桥面高程检测,且高程按精密水准要求往返测量,闭合于水准基点,根据实测高程和相应轨面设计高程推算混凝土底座实际厚度。无砟轨道底座及凸形挡台的尺寸允许偏差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和设计要求。
无砟轨道铺设测量的测量仪器:全站仪测角标称精度不应大于1秒,测距标称精度根据无砟轨道的类型但不应低于2mm+2ppm.水准仪应采用电子水准仪和铟瓦水准尺。施工中可以采用专用测量装置如轨道检测系统(轨检小车、调整装置、三角道尺)。
页脚内容- 60 -
1、
3.2.5.4 线路整理测量
线路整理测量前应对CPⅢ控制点进行复测。需要设置临时铺轨基桩时,应以CPⅢ控制点为基准测设于线路中线上,其精度应满足《测规》第7.3.1条的要求。钢轨调整使用的仪器
宜采用轨检小车测量,也可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测量。采用轨检小车测量时,测量步长宜为1个轨枕间距。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 依据CPⅢ控制点测设轨道平面位置和高程,测点间距不应大于2m。 ⑵ 用10m弦确定钢轨的轨向和高低,10m弦步长不应大于2m。
⑶全站仪测角标称精度≤1\,测距标称精度≤1mm+1ppm;高程测量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线路中线整理测量完成后,应编制线路、道岔调整后的坐标、高程成果表。 3.2.6 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分为线下工程阶段性竣工测量和无砟轨道阶段性竣工测量两部分。 3.2.6.1 线下工程阶段性竣工测量
在线下工程完工以后,由项目部测量工程师组织牵头,相应管段的精测队立即展开竣工测量,竣工测量工作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各项数据合格时形成正式的竣工测量文件报请监理单位审核并归档保存。
3.2.6.1.1 线路中线测量
根据线路贯通测量的结果布设线路中桩,直线上每50m一个,曲线上每20m一个,并钉设公里桩、百米桩,在曲线起终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立交道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每跨梁的端部、车站中心、道岔中心、支挡工程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等处设置加桩。
线路中线加桩利用CPⅡ控制点测设,中线桩位限差应满足纵向S/20000+0.005(S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计)、横向±10mm的要求。线路中线加桩高程利用二等水准基点测量,中桩高程限差为
页脚内容- 61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