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大约有一半的事故是因为不了解氮气的危险性或错用氮气而引起的。
通常我们用“惰性气体”来描述氮气,这往往能起到误导作用,使人们认为氮气是无害的。但实际上,氮气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窒息性气体,如果人们进入到氮气中,在短短的20秒之内,就会失去知觉,没有任何征兆和痛苦,三四分钟后就可以造成死亡。
下面介绍的制氢装置发生的氮气造成人员伤亡或昏倒的事故。都属于“三违”事故,其根源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到氮气的危险或没有意识到氮气的存在。
一、典型氮气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 擅自进容器,氮气窒息事故 1.事故经过
1998年9月15日,某制氢装置停工检修,一名设备员在进入废热锅炉低温段时,发生氮气窒息,旁边的检修人员立即将氮气窒息的设备员拖出,并采取心肺复苏现场救护,最终使窒息人员转危为安,避免了一起因氮气窒息而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
2.事故原因
(1)装置停工后,原料净化部分的加氢、脱氯、脱硫反应器氮气正压保护,氮气从未关严的转化炉入口流控阀,串入废热锅炉,导致进入的设备员氮气窒息。
(2)设备员缺乏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在未办理进容器作业证的情况下,擅自进入废热锅炉检查设备,这是一起典型的违章操作事故。
二、预防氮气窒息的措施
对受限空间进行有效的通风置换、彻底隔离,按照规定在进入受限空间前进行采样分析,办理进入受限空间许可证,是预防氮气窒息的措施。
第六节 设备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1】 转化炉炉管烧坏事故 1.事故经过
1992年11月2日,某制氢装置(20000m3/h)发生非计划停工85小时,烧坏转化炉管(¢127×1270mmCr25Ni20)24m,装置被迫停产。
当日12时25分,操作工巡检发现制氢转化炉冒黑烟。经查明是加氢装置低分罐沉筒液位计失灵,造成炉用瓦斯带柴油。当班班长立即组织处理。15时后,转化部分基本恢复正常。16时接班后,从计算机屏幕上观察到转化炉膛东侧下部南面和北面温度达1000℃,最高点达1045℃。考虑到东侧下部一、二层火嘴已熄,加上火焰辐射强度大,从看火孔看不清炉管有
异常变化,操作工对当时炉膛东侧下部的明亮异常现象,误认为是炉壁内的残油所致,未引起车间管理人员和操作工的重视。17时30分,操作工检查发现炉膛东侧下部有气流泄漏,看火孔无法靠近,在操作室内发现系统压力下降,炉膛温度显示多点漂移,制氢转化部分紧急停工处理。
2.事故原因
(1)加氢装置低分罐沉筒液位计失灵,经解体检查发现主杠杆部位几乎被铁锈和脏物堵死,造成满罐引起瓦斯带柴油,导致制氢操作波动。
(2)转化炉从1988年10月至1992年11月,历经5个周期的运转,炉管焊缝质量出现缺陷。在瓦斯带油引起操作波动的特殊情况下,炉东侧北向和南向的第一根炉管产生裂纹,并逐渐断裂。约1.3MPa的油气和氢气喷溅至邻近炉管上燃烧,而热电偶离其有一定距离,未能反映出真实情况。
(3)因东侧北、南向的两根炉管靠近炉壁,位于两看火孔的视线死区内,炉管从下部焊口处断开后,从看火孔观测不到。车间管理人员和操作工缺乏经验,对炉管裂纹断裂后喷出的大量抽余油和氢气燃烧所产生的明亮异常现象未能及时判断出,从而导致其他邻近10根炉管局部过热破裂,直到计算机屏幕温度显示达1045℃,装置被迫停工。
3.整改及预防措施
(1)岗位人员责任心不强,判断处理事故能力差,对炉膛出现的异常现象,判断失误,未及时处理。
(2)装置设备管理不到位,转化炉炉管焊缝质量存在缺陷,未及时发现、消除。 二、管线腐蚀破裂事故
三、风机抱轴,转化催化剂结碳事故
第七节 坠落事故案例分析
一、典型坠落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 吊装管线,事故 1.事故经过
1993年12月16日17时6分,某公司管焊班在制氢装置进行循环水线改造。在相应的作业任务完成后,电焊工对一管线进行焊接。因管线较粗,看不到背面确切位置,点了两下未焊准位置,准备下去改换位置再焊接北侧。当他从阀门阀杆上往地面下跳时,左手本能地
揽着立管,造成管线晃动,焊缝开裂。致使L型弯管同时与人一起滑落,弯管下落中撞击后脑部,因伤势过重死亡。
2.事故原因
(1)L弯管与管架角钢及阀门法兰固定点焊处强度不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当L弯管找正后,虽然对临时支撑的角钢及阀门法兰连接处的几个主要部位进行了点焊,但经检查有两处不牢固,虚焊二分之一以上,所以当其下跳拉动管子时,L弯管几个焊接处断裂,与人同时坠落。
(2)防范措施不得力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L弯管吊装、焊接、碰头过程中,虽然对立管部分采取了支撑等措施,但疏忽了整个管线的晃动因素,在找偏差时也没有保护措施,所以当管线晃动、焊接处断裂时,L弯管坠落,导致人坠地。
二、高处坠落事故的防范措施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主要是:洞、坑无盖板或检修中移去盖板;平台、扶梯的栏杆不符合安全要求,临时拆除栏杆后没有防护措施,不设警告标志;平台板腐蚀减薄、开裂、存有孔洞;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不戴安全帽;梯子使用不当或梯子不符合安全要求;不采取任何安全措施,在石棉瓦之类不坚固的结构上作业;高处作业用力不当、重心失稳;危险物料高处坠落伤害等。
针对以上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预防高处坠落的安全措施主要有: 1.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2.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员工进入生产现场必须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人员须系安全带;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必须办理《高处安全作业证》,落实安全防护措施,方可施工。
第八节 催化剂损坏事故案例分析
制氢装置的催化剂,特别是转化催化剂、中低变催化剂和甲烷化催化剂,由于对原料的净化要求较高,操作条件苛刻,在装置操作发生波动时,极易发生超温、中毒事故,轻者降低了催化剂活性,影响了产品质量,缩短了催化剂使用寿命,重者导致催化剂报废,装置非计划停工,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1】 转化催化剂硫中毒事故 1.事故经过
1996年2月2日,某厂制氢装置因原料气中H2S在非化验时间发生严重超标,导致转化催化剂严重硫中毒,炉管出现大面积亮管,催化剂无法再生,装置被迫停工换剂。
2.事故原因
上游装置原料气脱硫效果差,制氢装置脱硫剂硫容趋于饱和,原料气分析频率不足,分析结果滞后等。
3.整改及预防措施
加强对原料气中H2S的分析监控,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化验分析,如原料气中H2S超标,要及时切除原料气。
【案例2】 转化催化剂氯中毒事故 1.事故经过
1999年2月2日,某厂制氢装置因原料气中H2S在非化验时间发生严重超标,导致转化催化剂严重硫中毒,炉管出现大面积亮管,催化剂无法再生,装置被迫停工换剂。
2.事故原因
上游装置原料气脱硫效果差,制氢装置脱硫剂硫容趋于饱和,原料气分析频率不足,分析结果滞后等。
3.整改及预防措施
加强对原料气中H2S的分析监控,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化验分析,如原料气中H2S超标,要及时切除原料气。
【案例3】 转化催化剂结碳事故 1.事故经过
2004年4月26日8:30分,某制氢装置首先发生大面积晃电,8:50分,制氢装置大停电,所有机泵停运,岗位人员立即按装置紧急停工处理。30分钟后,仪表UPS系统停电。4月27日,在制氢装置开车过程中,发现转化炉差压高达0.6MPa(正常情况下,应小于0.3 MPa),并且转化炉管上段颜色变化明显,有大块间隔的亮区和暗区。车间进行了转化催化剂烧碳处理,转化炉差压没有好转,最后被迫停工更换转化催化剂。
2.事故原因
1.自产蒸汽带水。装置大停电后,转化切断进料,转化催化剂床层有残留的油气,为防止转化催化剂结碳,按照原处理预案,继续使用自产蒸汽吹扫转化15分钟。由于鼓风机和引风机同时停运,对流段内已经没有烟气流动,水保护段和水蒸发段此时已经基本不换热,再加上转化炉上猪尾管较强的散热作用,导致250℃以下、含水的饱和蒸汽进入转化催化剂床层,而此时的转化催化剂床层温度在630~780℃之间。低温水汽和高温催化剂接触,发生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