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檀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对比;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4)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四自然段找到答案。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对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这些话叙述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4)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1)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对比 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4)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考查学生对对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4)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句意,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