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
[作者]刘惠荣 [内容]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别错。但是,面对初学写作的初中生,教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其少走弯路,是彻底必要的。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看
日子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也别能脱离日子。中学生的日子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归根结底是平时别留心观看。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别出好文章来,惟独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别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看日子是写作的前提。惟独全面、细致、仔细地观看日子,才干直接从日子中猎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看日子,别仅能培养学生的日子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今后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么样观看日子,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双眼,善于观看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说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算是说,观看日子,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爽朗,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别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看对象。观看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装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看的时刻是四个星期。对观看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别相同。惟独抓住观看对象的与众别同之处,才干写出人物的个性,才干幸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看要细致。所谓细致,别是说在观看人物时别分主次,而是要发觉观看对象与别人别同的细微之处。别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别同的。人物的一具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因此,观看必须细致入微。观看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楚,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看。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看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别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别同点。如此,才干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看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别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例如王瑞琦同学,在描写数学郭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双眼的特征。她是如此描写的:“他的眉毛特别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双眼别大,可很有神。”她在写郭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活泼的笑声。最有味的是提咨询。郭老师叫同学回答咨询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别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伙儿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郭老师反会咨询上一句:‘对吗?’那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事情下,郭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如此,既能让我们仔细考虑、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因此写得成功,关键是观看的细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观看中的收获,我要求学生仔细总结观看的过程和体味。王瑞琦同学总结道:“我是数学课代表,与郭老师接触得多,我别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会,仔细观看他的外貌,我发觉他的眉毛很有特色。他给我的要紧感觉算是提咨询时很
有味。因此上课时,我就认真观看他提咨询时的神态、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动作上的一些特点。假如我别专心观看,就无法获得具体的感觉与认识,也就别能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征真切地表现出来。”经过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观看的甜头,作文时再别愁没有可写的了。
二、写熟悉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我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的人和事,基本上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觉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日常日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所以,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能够别写,固然,要依照具体事情而决定。但是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么样说的,怎么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别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咨询题的方式办法等。别管是语言描写,依然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适应等,否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别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别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如此,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干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例如沈静同学的作文《一位让我敬爱的人》,描写的人物是我校的张校长,作文选取了两个事例,表现张校长对工作仔细负责、关怀同学的好品质。其中的一具事例是如此写的:“星期六上午我们也得上课。早晨,我早早来到教室,刚脱下外衣,就冷得打颤。一具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冷吗?教室里暖气热吗?’那么亲切。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张校长。她走到暖气前,摸了摸,摇摇头,显出几分焦急和别安……快上课了,张校长又来了,对我们说:‘同学们,这几天冷,大伙儿要多喝热水,有条件的要每天喝两袋板兰根,预防感冒,记住了吗?要当作业来完成。’然后用手扶了一下眼镜,到别的班去了。”这篇作文,注意让人物自我表演,因此,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要紧是让他们写自己记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情况进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都十分清晰,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可以把自己的感觉与认识写到里面去,从而揭示出情况的意义。那么,怎么样叙事才干具体、真切呢?我是如此指导的。
第一,要交代清晰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刻、地方、人物、情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晰什么时刻、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什么情况以及情况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惟独在别影响别人看知道的事情下,才能够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普通都能写清时刻、地方、人物、情况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情况的过程叙述得特别简单、空泛,别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就强化训练学生写好情况的进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进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同时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蜿蜒动人,富有吸引力。 例如罗飞雪同学的作文《一字之争》,就写得很好。他在作文中写道:他爸爸让他背诵唐代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当他背到“乡音无改鬓毛衰”时,他爸爸严肃地批判他,什么原因把“衰”字读成“cuī”了。罗飞雪听了,很委屈地说:“爸,是您错了,(衰)字在这个地方就读(cuī)。”他本以为父子之间又得来一场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而他爸爸却搬出几本字典、词典,与他一同查寻,结果费了一具半小时的时刻,也没有查到。罗飞雪就别耐烦地说:“爸,罢了吧,就听您的念(shuāi)吧。”他爸爸听后,反而更加严厉地对他说:“什么叫罢了,做学咨询,就要老老实实,认仔细真,有错必改!”他只好硬着头皮查寻。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爸爸突然捧着《古代汉语》高兴地叫起来,说这个地方算是读(cuī),“爸爸错怪你了,向你认错!”作文最后写道:“爸爸是个工程师,知识渊博,难道向我认了错,可在‘仔细’二字上,我却输给了爸爸。”这篇作文写得成功的全然原因是把矛盾冲突表现得合情合理,结局出人意料,作文的主题也突出了。 三、片断写作训练
写整篇作文当然重要,但费时较多。所以,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并且,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别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片断”算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别同的片断组成。因此,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怎么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要环绕一具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别能漫无边际地写。
第二,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记忆或写自己的观看所得,别能脱离日子,编造离奇的故事。
第三,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别能空洞无物。 第四,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觉。也算是要给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初一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往往别知从何下笔。我就出一些题目,如《街头见闻》、《早晨》、《款待客人》等。有时,我规定出写作范围,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让学生自拟题目。但不管命题,依然自拟题,都必须按照我提的四点要求去写。 经过反复的训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李峥同学写的《街头见闻》,全文是如此的: 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具可爱的小少女。她看上去惟独
六、七岁,红润的脸庞上,有一双璀璨的小圆双眼,翘着小鼻子,穿着一件花毛衣。她手里拿着一封信,蹦蹦跳跳地跑到邮筒前,信上的字迹斜斜扭扭。她踮着足尖,正要投入,忽地又把手缩了回来,用小手轻轻地抚摸着信封。而后,她又踮起足,当她再一次投放的时候,她又犹豫了。继续,她又把信很快地抽了回来,在信封上面轻轻地吻了一下,才投进信筒。之后,才蹦蹦跳跳地跑远了,一具小花点消逝在我的视野里。
我推测着,她的信是寄给谁的呢?但我深信,不管是寄给她远在外地的父母,寄给抚养她长大的奶奶,依然寄给她的伙伴,她的真挚的感情,都会使这个人感动的。她别是把我那个与她素别相识的姐姐都给感动了吗?
这篇片断把小少女投信时,那欲投又舍别得投的矛盾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小少女纯确实感情,着实令人感动。那个小片断虽别脚四百字,却像一幅画面,展如今读者面前,颇有感染力。这是作者细心观看、专心体味日子,并按老师要求仔细写作的结果。 像如此真实具体、清新简洁的片断还不少。如梁丽华同学的《等》、王雪莉同学的《钥匙终
于寻到了》,都经过多侧面的描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自己的急切心情。郑铁同学的《送别》,描述了爸爸在南昌火车站送他和妈妈回北京时,一家人难舍难分的场面,都很真切感人。 写小片断的效果怎么呢?对此,我曾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写小片断自己确定中心,自己选材、费时别多,自由灵便,能提高观看能力,有话可说,又为写大作文积存了材料,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四、教学生自批作文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尽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别惋惜。”他在《我怎么样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但是,学生写完作文,往往一遍也别检查,一字也别修改,就匆匆交给老师。如此马马虎虎,要紧是写作态度别端正。但是,学生可不能修改文章,也是个实际咨询题。 就修改文章而言,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办法。初一学生写作能力很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必须教给他们一些办法。
第一,是朗读。让学生知道惟独读,才干发觉错别字和别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咨询题的地点,用笔划出来。这种办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同意。
第二,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办法。
1、删。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如:“我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依然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固然往常没到过。所以,“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都应该删掉。
2、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如:“他拉开门,拿出一听可乐。”拉开什么门呢?别明确。“门”前面应该增加“冰箱”两个字。再如:“老师生气了,看着我。”在“看着我”前应加上“瞪着眼”三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出“老师生气”的模样。 3、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如:“我生日那天,姑姑送给我很美丽的一件毛衣”。”“很美丽”那个短语,是修饰毛衣的,而别是修饰“一件”的,应调到“毛衣”的前面,才合情理。 4、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如:“对怎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咨询题,我们争执得很激烈。”对严肃咨询题发表看法,用“争执”来表达是别妥当的,应换成“争论”或“争辩”。 5、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仔细对待,予以改正。
以上是给学生所说的五种修改办法,所举例句,基本上学生自己用我说的办法修改的。在修改中,我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修改符号,予以改正。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至于对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等进行修改,由于初一学生水平的限制,暂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只要求学生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确定好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结构,然后按提纲作文。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浅谈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飞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