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膜表面IgD(SmIgD):SmIgD是成熟B细胞重要标志;又是B细胞表面的抗原
识别受体,可接受相应抗原刺激,调节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五)IgE:含量最低的Ig,亲细胞性抗体,参与I型超敏反应。 特性 IgG IgM IgA IgD IgE H链 γ μ α δ ε 占血清Ig总75(最高) 10 15 <1 0.002 量(%) 外分泌液中 - ± + - + 主要存在形单体 五聚体/巨球单体/双体 单体 单体 式 蛋白 开始形成时生后3个月 胎儿末期 生后4-6较晚 较晚 间 (合成最早) 个月 通过胎盘 能通过胎盘 不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经典途径活++ +++ - - - 化补体 旁路途径活+(IgG4) - + + + 化补体 结合肥大细+(IgG4) - - - +++ 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单克隆抗体(McAb):由杂交瘤细胞(由一个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
胞,因此一个杂交瘤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是单克隆)产生,只能识别抗原分子上一种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纯化抗体。
制备:应用杂交瘤技术。
意义:1、作为免疫诊断试剂:检测抗原(如检测传染病病原、肿瘤抗原),诊断疾病。 2、导向冶疗:如肿瘤特异性McAb+抗肿瘤药物→生物导弹→肿瘤细胞、提高疗效。 3、抑制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4、冶疗自身免疫病。
*多克隆抗体(PcAb):定义:存在于免疫血清中、能识别抗原分子上各种决定簇的混合制剂(即传统的抗血清由多克隆抗体组成)。 小结
抗体(Ab)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g)。Ig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条(两对)多肽链借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单体。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可将Ig分为IgG、IgM、IgA、IgD、IgE五类。各有不同的特性并在体内发挥不同的免疫效应。Ig的生物学功能有特异性结合抗原,激活补体,结合细胞以及通过胎盘与黏膜等。人工制备抗体有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
目标检测
一、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 2.抗体 3.单克隆抗体 二、填空题
13
1、在五类Ig中,分子质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 ,在血清中含量最高、全身分布最广的免疫球蛋白是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 ,可作为近期感染诊断指标的免疫球蛋白是 ,在局部黏膜抗感染中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是 。
2.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得到的片段是 和 ,其中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是 。 三、单项选择题
1.新生儿从初乳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 )
A.IgG B.SIgA C.IgE D.IgM E.IgD 2.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是( )
A.IgG B.IgD C.IgE D.IgM E.IgA 3.关于lgM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天然的血型抗体为lgM B.分子质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 C.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 D.含量升高是早期感染的诊断依据 E.出现最早的免疫球蛋白
4.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
A.CH区 B.CL区 C.VH区 D.VL区 E.VH和 VL区 5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NK细胞 C.肥大细胞 D.浆细胞 E.B细胞 四、问答题
I.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比较lgG和SlgA在抗感染作用上的特点。
第五章 免疫分子二---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细胞因子
学习目标
1、解释补体的概念;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2、比较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 3、描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4、分析输血反应的发生机制。
5、解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HLA)的概念。 6、说出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7、描述细胞因子分类及主要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补体
一、概念、组成和命名:
(一)概念: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中一组球蛋白,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其量不受免
疫影响,对热不稳定、经56℃30’灭活。
主要产生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二)组成:由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组成,又称补体系统。 1、固有成分:
(1)经典途径成分:C1(C1q、C1r、C1s)、C4、C2;
14
(2)MBL途径成分:甘露聚糖结合凝聚素(MBL),丝氨酸蛋白酶;
(3)旁路途径成分:B因子、D因子、P因子: (4)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C3、C5-C9
2、调节蛋白:P因子、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等。 3、补体受体(CR):CRl-CR5、C3aR、C2aR、C4aR。 (三)命名
二、补体激活途径:
(一)经典途径:又称传统途径,第一途径。参与补体成分:C1~9 *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IC) 过程: 由C1开始,分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C1(C1q)与IC中Ig补体结合点结合,形成C1酯酶。 2、活化阶段:活化C1;依次酶解C4、C2,形成C3转化酶(C4b2a),C3转化酶酶
解C3,形成C5转化酶(C4b2a3b)。
3、膜攻击阶段:C5转化酶裂解C5,继而作用于其他补体成分,形成C5b-C9膜攻
击复合物(MAC),损伤细胞膜,细胞裂解。
(二)MBL途径:又称凝集素途径,第三途径。参与补体成分:C2~9、MBL、丝氨酸蛋白酶。 激活物质: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
过程: 由MBL结合至细菌表面启动激活的途径,
(MBL+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丝氨酸蛋白酶(MASP-1、2)
↓
形成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BL:MASP-1、2)
↓水解C4和C2
形成C3转化酶;其后续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三)旁路途径:又称替代途径,第二途径。参与补体成分:C3、B、D、P因子、C5~9。 激活物质:脂多糖、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IgA和IgG4。 过程:越过Cl、C4、C2,直接激活C3 1、C3b和C3转化酶的形成;
2、C5转化酶的形成,进入与经典途径共同的终末效应阶段; 3、补体激活的放大。
*C3是补体反应的核心成分。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具有共同的终末通路和生物学效应,即由C5~C9构成的膜攻击
复合物(MAC)及其溶细胞效应。 一般来说,经典途径的激活是在机体已产生免疫应答后开始;旁路途径和MBL途径的激活早于经典途径,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
三、生物学作用: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溶菌、溶细胞作用:
补体激活→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导致靶细胞溶解:溶解微生物(细菌等)→抗感染效应 溶解自身细胞→组织损伤与疾病,如因药物或血型不符的输血引起的免疫性溶血。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l、补体的调理作用:
补体C3b +靶细胞(或I细胞)→因为吞噬细胞表面C3bR→促吞噬、杀伤靶细胞 2、产生炎症介质→炎症反应;
(1)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
→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出现过敏症状
15
(2)趋化因子作用:C3a、C5a→吞噬细胞→抗原部位聚集→吞噬、清除 (3)激肽样作用:C2a→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
3、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1)补体与Ig结合→抑制新的IC形成,使已形成的IC的抗体和抗原解离。 (2)(循环IC+C3b)+红细胞表面C3bR→肝脏:被清除。
4、免疫调节作用
第二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HC通常指基因,是脊椎动物的某一染色体上一组密切连锁的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MHC基因编码的产物是MHC分子或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动物的MHC名称不同。人的MHC称HLA复合体。
人类的MHC复合体编码HLA-I类分子、HLA-II类分子、HLA-III类分子。它们的分子结构、分布和功能各有特点,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有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和呈递,参与免疫应答调节和胸腺内T细胞的发育,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性(T细胞的双识别)。HLA分子参与对抗原的处理和呈递是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的最基本环节。
第三节 细胞因子(CK)
一、概念:由活化免疫细胞、某些基质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产生,具
有调节细胞生理、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物质。
二、共同特性:
1、小分子蛋白或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 2、多源性:主要由活化细胞产生;
3、作用特点:A、高效性;微量强效、激素样作用;
B、多效性和重叠性;
C、局限性:多数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少数以内分泌形式发挥效应。 D、网络性、拮抗效应、协同效应等。
三、分类:
1、白细胞介素:IL-1~23 5、生长因子(CF): 2、干扰素:IFN-α、β、γ 6、转化生长因子(TGF); 3、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 7、趋化性细胞因子4、集落刺激因子(CSF): 四、生物学作用:
1、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参与炎症反应(抗菌):TNF、IL-1、6。
抗增殖作用:抗病毒,IFN-α、β, IL-12、15; 抗肿瘤,IFN-γ、IL-2、TNF。
2、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如IFN-γ、IL-1、2、IL-4/TGF-β. 3、诱导凋亡:如IL-2、TNF、IFN-γ. 4、刺激造血:如SCF、EPO。
第四~五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