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超敏反应
学习目标:
1、 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
2、 叙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 列出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4、 简述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超敏反应概念: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发生原因:(1)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2)机体反应性:多有个体差异。
分型:四型。
一、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特点:
1、主要由lgE介导。
2、反应类型: 即刻相反应:反应发生快(数秒、数分或十几分钟内发生)、持续数小
时,只引起生理功能紊乱,消退快(由组胺引起)。
迟缓相反应:3~8h发生,可引起组织细胞损伤,持续数天后消退(由
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细胞因子引起)。
3、多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发生机制:
1、变应原:异种血清(抗毒素)、药物(青霉素等):食物蛋白、动物毛皮、植物花粉、
屋尘;某些中药制剂(穿心莲注射液)。
2、抗体:*IgE:
3、参与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 4、发病机制:
(1)致敏阶段:变应原多途径→机体→*lgE→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 (2)发敏(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机体:变应原+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 膜上FcεRI交联
细胞膜构型改变、通透性↑→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
(3)效应阶段:A、反应类型:见上
B、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
①预先形成的储备介质:
*组胺:作用: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平滑肌收缩、黏膜腺体分泌↑;作用于
神经末梢→引起痒感
*缓激肽及其他激肽类←*激肽原酶←血浆激肽原
作用: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吸引白细胞(嗜酸、
嗜中性粒细胞)→反应局部
②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LTs):曾称慢反应物质(SRS-A)。(为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被激活后所产生) 作用: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强烈、持久,导致痉挛,*引起支气管哮喘主要介质。毛
细血管扩张、通透性↑,黏膜腺体分泌↑
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等。
*上述各种生物活性介质→平滑肌收缩、痉挛。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腺体分泌↑
→靶器官→相应临床症状
25
(二)临床常见病: 1、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有机碘、某些中药制剂。 *青霉素过敏症: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变应原:
A、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等+敏感机体组织蛋白→完全抗原 B、制剂中的杂质。
*青霉素在碱性溶液中可降解,应临用前配制。
*多发生于再次注射青霉素后数秒-数分钟内; *少数人初次注射青霉素也会发生,原因:
a、使用过被青霉素或青霉菌污染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械
b、吸入空气中青霉菌孢子。
c、与用过青霉素的医务人员或环境接触。
(2)血清过敏性休克(再次注射血清病):见于再次注射抗毒素血清或某些含血清疫苗,
症状似药物过敏症。
2、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食物过敏症):荨麻疹、呕吐、腹痛、腹泻。*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 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三)防治原则:
1、检出变应原、避免接触。
(1)问病史:*有严重过敏史者、如青霉素过敏者、不再使用青霉素、亦不做皮试! (2)注射易致过敏反应药物前、须做皮肤试验! 检测方法:
A、青霉素皮试:青霉素20~50单位/0.1微生物l、注入前臂内侧皮内,20'后观察结果:
注射局部红肿--阳性。 *阳性者忌用青霉素、改用其他抗生素。
B、抗毒素血清皮试: 1:10抗毒素血清0.1微生物l、注入前臂内侧皮内,15-30'后观察结果:
注射局部无红肿--阴性,红肿--阳性.
2、脱敏治疗:
(1)脱敏疗法(异种免疫血清脱敏): *用于抗毒素血清制剂,用前须做皮试! 阴性者:可使用。
(必须注射抗毒素、但皮试阳性者:可采用脱敏疗法(在短期内小量多次注射)。
(2)减敏疗法(特异性变应原脱敏):变应原(如花粉、尘螨)已查明、但无法避免再接触者、采
用少量多次皮下注射(达到减敏目的)、可防止疾病复发。
3、药物防治:
二、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一)发生机制: l、变应原:
(1)靶细胞表面抗原:如血型抗原--抗体O、Rh抗原;HLA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2)自身组织细胞成分:
↓A、感染、药物、辐射等 变性→自身抗原
B、与自身组织细胞之间有共同抗原的外来抗原,如链球菌胞膜抗原与肾小球基底
膜之间的共同抗原。
(3)吸附在靶细胞上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如药物);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2、抗体:IgG、IgM
26
3、受损细胞:血细胞,肺、肾组织墓底膜。 4、损伤靶细胞机制(途径): (1)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2)调理吞噬作用: (3)ADCC作用:
(4)细胞功能紊乱: 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相应受体→细胞功能紊乱
A、抑制靶细胞功能:如甲状腺激素抗体+相应受体→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一粘液性水肿
B、刺激靶细胞功能:抗细胞抗体(自身抗体)、不杀伤细胞、而是刺激细胞、使其功能亢进、
称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视为特殊Ⅱ型)。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甲状腺细胞上甲状腺刺激素R(TSHR)+相应抗体(自身抗体、IgG)→甲状腺细胞代谢↑→甲状腺素(T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临床常见病:
1、细胞毒型Ⅱ型超敏反应:
(1)输血反应:发生在错误血型输血,如将A型供血者血误输给B型受血者
A型红细胞上的A抗原+B型血清中抗A抗体(*IgM类抗体)→补体作用下→溶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母子Rh血型不符所致:严重、可预防。
Rh红细胞
↓通过输血、流产或分娩(第1个Rh胎儿) 进入Rh母亲体内→产生Rh抗体(IgG)
↓通过胎盘
第2个及以后Rh+胎儿体内→补体作用→红细胞溶解→新生儿溶血症(或流产) 预防:产后72h内给初产妇肌注RhIg。
母子ABO血型不符所致:轻、不能预防。(母亲为O型、胎儿为其他血型)
-+
+
(3)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药物:*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等。
机理:
(A)半抗原吸附型: (药物半抗原+血细胞)→机体→抗体
↓再次用药时抗体与血细胞结合 ↓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 血细胞溶解、破坏。
(B)免疫复合物型: (药物半抗原+体内蛋白质如血浆蛋白)→机体→抗体 再次用药时→药物+抗体粘附在血细胞→溶解、破坏 (药物·抗体)→粘附在血细胞→溶解、破坏
临床表现:溶血性贫血(青霉素)、粒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氯霉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氨基比林、磺胺)
(4)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膜抗原改变型.
如药物、病毒→红细胞膜的抗原性改变(自身抗原)
↓
机体→抗红细胞自身抗体
+→补体、巨噬细胞作用下→红细胞溶解 自身(变性或正常)红细胞
(5)抗膜性肾小球肾炎:
2、细胞刺激型Ⅱ型超敏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三、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一)发生机制: 1、变应原:
27
外源性:病原微生物:链球菌、病毒。异种血清、药物(青霉素等)。
内源性:自身变性组织成分,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变性IgG、系统性红班狼疮患者的核
抗原、肿瘤抗原
2、I细胞的形成与沉积(发病条件): (1)抗原长期存于体内。
(2)有发病学意义IC(大小):当抗原稍>抗体时,*19S、中等大小可溶性I细胞 (3)血管通透性↑
(4)与局部组织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有关:
*I细胞易沉积部位(肾小球、关节、心肌)毛细血管壁 3、I细胞沉积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1)补体的作用: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3)血小板的作用:
(二)临床常见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马血清→(多次皮下注射)→家兔;
数周后再次注射,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坏死?炎症反应
(2)类Arthus反应: *多次局部注射生物制品→局部炎症反应
如:*胰岛素、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初次注射→体内产生大量相应抗体
↘再次注射↗ ↓
IC:在注后1~数小时内,注射局部:红肿、
出血、坏死?,数日后恢复。
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初次注射血清病):见于一次注射大量抗毒素 马血清蛋白→机体→1~2W后→马血清蛋白抗体
残留马血清蛋白(抗原)+↗ →IC→肾小球基底膜、关节等→组织损伤 症状:发热、皮疹、局部红肿、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蛋白尿等。 *大量注射磺胺、青霉素等也会引起类似反应。
(2)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病原微生物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
菌、HBV等。
乙链胞壁→机体2~3W→抗体(1gG) →IC→肾小球基底膜→(补体作用下)→*链 M蛋白(抗原)------------+↗ 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 自身组织→V感染、药物→自身抗原
病人免疫调控失常
核抗原+抗核抗体(自身抗体)→IC→多种器官毛细血管壁(如肾小球、关节、皮肤等) ↓补体
组织损伤: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皮肤红斑、脉管炎。
(4)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毒(如EBV)、支原体 ↓ 相应抗体(IgG)
机体→产生 同时又使自身IgG变性(自身抗原) ↓
机体 +→IC→小关节、肾小球等
↓ →炎症损伤 抗变性IgG自身抗体(*IgM,
称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诊断指标)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