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分析 组图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5 22:35: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分析 组图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柳树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柳意象形成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荣格所说的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而每一诗歌意象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众多创作者不断丰富而完成的。其中柳意象的形成也是如此。

柳的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采薇》中。《诗经》中有四首诗说到柳,即影响最大的《采薇》一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折杨柳》为古代《横吹曲》名。传说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李

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

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

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 林空书角悲。 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

梁简文帝萧纲可能是依古曲填词,其意象为柳,意境犹存,题意有变,由兵革离别思乡之苦而为伤春惜别之悲。萧

纲是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子,年纪很小即能写诗作文,与其长兄箫统(人称昭明太子,《昭明文选》的编撰者)齐名,是梁朝领一代风骚的知名学者与诗人。萧纲是后世称之为“宫体诗”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谓“宫体诗”,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如宫女妃嫔的哀伤宫怨、男女私情,奢华享乐的情状的描写,就常常是宫体诗的内容;在诗歌形式上,他继承了东晋时兴起的永明体诗风,注意了格律、对偶、韵律等的运用,为唐代的近体诗体制的形成进一步打下了基础。这首诗虽写的不是奢华的宫廷生活,但从诗中描写景物与表现情感的细腻,以及格律的运用方面的成熟等方面看,仍可把它看作是一首宫体诗。

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南朝梁元帝肖绎《采莲赋》)中有“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的诗句,碧玉原为晋代汝南王的小妾,汝南王司马义请孙绰作《碧玉歌》两首: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碧玉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有“小家碧玉”成语流传。“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分析 组图 的文档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分析 组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7xp651q7r79c964hjsm5kaxd91bwp00kx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