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3-4章测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4-1
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4-25 译:①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一件美事。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②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处。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慎重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C(材料中的“知”是通假现象,
1
通“智”,“焉得知”的意思是“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2、“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4-5) 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缺乏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接受。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假如不是按正道来摆脱贫贱,那宁可不摆脱它。”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2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
【答案】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八佾第三》3-22
译: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收取了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官员却从不兼职,如何能说是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节
3
吗?”孔子说:”国君宫殿之前,立了一个塞门,管仲府上也立了个塞门;国君招待外国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土墩,管氏也有。假如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管仲是既不节俭,又不知礼,对管仲持批评的态度。
B.孔子认为管仲虽不节俭,但还是知礼的,对管仲持宽容态度。
C.孔子认为管仲既不节俭,又不知礼,违反了儒家倡导的“节俭”和“礼制”精神,因此,管仲还不是一个真君子。
D.从语段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礼的,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请简述孔子对不合“礼”行为的态度及主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第三》) 【答案】1、B(本题考查的其实是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理解。B项“对管仲持宽容态度”有误,孔子向来很重视“礼”。对管仲居功自傲,不遵礼制的做法是批评的。”当然,在其他篇章里,孔子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