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经济的去美元化:以俄罗斯和东欧为例
刘洪钟、张振家
【内容提要】自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与东欧转轨国家经济深受美元化问题之害,各国去美元化的努力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遭受重大打击。本文首先从货币替代和资产替代两个层面衡量了转轨国家经济美元化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这些国家美元化的成因与影响、去美元化战略的提出以及具体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俄罗斯 东欧 转轨经济 美元化 去美元化
【作者简介】刘洪钟,1970年生,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振家,1978年生,沈阳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阳 110001)
何谓美元化?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主流看法是,美元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货币替代,即以美元为主的外币替代本币来实现货币作为支付媒介的有效功能;二是资产替代,即将以美元为主的外币计价的资产作为储备资产。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所指的美元化,其实也包括欧元化或用其他外币替代本币的现象,只不过因为美元是世界最主要货币,它在代替低品质的本币时比其他货币的运用更加广泛[1]。俄罗斯与东欧等转轨国家美元化问题的出现始于199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由于转轨初期严重的通货膨胀、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低效率的 货币政策等原因,这些国家的居民和企业等经济主体对本国货币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激励下,他们纷纷选择美元等硬通货作为财富保值甚至流通手段,于是出现了以美元为主的货币替代和资产替代问题。随着美元化问题的不断加深,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巨大冲击,转轨国家开始深入思考如何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由此形成了去美元化这一新的浪潮。
一 转轨经济美元化的表现与衡量
对一国美元化程度的衡量可以通过资产替代和货币替代两个方面来进行,前者用外币存款占M2的比例来衡量,后者则用流通领域中外币持 有量占流通货币总量(流通领域中的本币与外币之和)进行衡量。由于获取有关流通领域中外币持有量的相关数据比较困难,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在衡量一国美元化程度时最常用的方法一般都只使用衡量一国资产替代程度的方法[2]。但这种方法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可能由于没有统计流通领域被遗漏的外币数量而低估一国的美元化程度。在存在美元化问题的转轨国家,官方记录的货币供应量通常都小于有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流通领域中外币持有量),说明这些国家的确存在着大量不被央行所控制的被遗漏的外国货币。因此,对货币替代程度进行合 理估算,对于我们整体把握转轨国家的美元化问题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一)资产替代程度分析
利用资产替代衡量的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美元化程度可见于表1和表2。根据Balino等人(1999)的研究,若一国资产替代程度高于30%,那么该国就可以被称之为“高美元化”国家[3]。按此标准,2001年大多数转轨国家都可以归为高美元化国家的行列。其中克罗地亚和马其顿的资产替代程度最高,分别为67.9%和58.1%,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白俄罗斯、乌克兰、萨尔瓦多、高加索地区三国以及中亚五国也都超过 30%。波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相对较低,在15%和17%之间,捷克共和国的资产替代程度最低,为11.1%。
表1 2001年中东欧国家资产替代程度(外币存款/M2,%)
克罗地亚 捷克共和国 匈牙利 67.9 11.1 16.3 斯洛文尼亚 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 35.3 22.4 39.2 波兰 斯洛伐克共和国 15.6 15.6 马其顿 罗马尼亚 58.1 42.8 资料来源:Edgar L. Feige, The Dynamics of Currency Substitution, Asset Substitution and De facto Dollarization and Euroization in Transition Countries,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Fall, 2003, P4.
表2还动态地反映了俄罗斯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美元化程度的变化。从1993~2001年,除了俄罗斯,其他各国都经历了一个美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其中,中亚各国资产替代程度平均上升最快,增幅达到86.8%;其次是波罗的海国家,增幅为35%;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萨尔瓦多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增长20.4%;增幅最小的地区是高加索地区国家(7.2%)。相比较而言,俄罗斯的资产替代程度从1993~2001年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
表2 俄罗斯及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资产替代程度(外币存款/M2,%)
2001比1993增长(%) -17.0 35.0 20.4 7.2 86.8 地区/国别 俄罗斯 波罗的海国家a 其他欧洲国家b 高加索地区国家c 中亚地区国家d 1993(%) 29.5 20.0 25.5 29.2 19.0 1998(%) 29.9 22.8 32.3 18.5 19.0 2001(%) 24.5 27.0 30.7 31.3 35.5 注:此表为作者依据IMF European II Department Database数据编制而成;美元化指数地区增长率数据由作者计算得出。a波罗的海国家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b其他欧洲国家包括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和乌克兰;c高加索地区国家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d中亚地区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二)货币替代程度分析
过去20年美国海关总署一直致力于关注美元在美国以外地区和国家流通的相关信息。美国货币和国外交易报告法”(CFTRA)要求任何涉及总额超过1万美元国际交易业务的个人或机构必须提交一份“国际业务中货币及货币工具使用报告”(CMIR),列明其在国际交易中所使用的货币工具。这为人们获得并分析美元在美国本土以外替代他国货币进行交易的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与此同时,美联储和美国国家财政部也通过非正式的访谈和调查获得了一些数据。奥地利银行(ONB)也对类似调查分析作出了贡献。利用这些机构的数据, Feige和Dean(2002)计算阐明了1997~2001年俄罗斯及中东欧转轨国家流通领域中的人均美元及其他种类外币持有量[4]。Feige(2003)经过进一步计算得出2001年约有580亿美元在美国本土以外地区流通,其中约29%存在于转轨国家的流通领域,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表3具体反映了2001年俄罗斯及中东欧转轨国家的货币替代程度。表中第一列数据表明,2001年除了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波兰、马其顿以及罗马尼亚以外,其余国家的人均外币持有量均超过了100美元,其中俄罗斯和斯洛文尼亚两国人均持有外币量最高,分别为903和329美元。马其顿人均持有外币量最低,仅为5美元。从第二列的数据可以看出,2001年俄罗斯、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三国流通领域中外币占货币流通总量比列均超过了50%,其中俄罗斯更高达87%。保加利亚、波兰和斯洛伐克的流通领域中外币数量占流通领域货币总量的比例也都超过或接近1/3。匈牙利和马其顿的货币替代程度最低,分别为6%和5%。
表3 2001年中东欧国家及俄罗斯货币替代程度(流通领域外币/外币+本币)
流通领域外币占货币流通总量比例(%) 35 国家 克罗地亚 人均持有外币数量(单位:美元) 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