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精析
1.写作指导 材料中“有温度和人情味”“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是关键词句,考生无论选择哪则新闻为最合适的“暖闻”,都必须围绕这些关键词句来论述。由于题目材料中有“选择一则”“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的语句,故而行文时必须通过三则材料的对比分析,突出考生所选新闻在“有温度和人情味”“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方面的“更合适”性。
此文审题立意不难,只要在三则新闻中选择一则为“更合适”的新闻,然后分析、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这道题的任务是: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论述三则新闻里三个人物的做法,哪个最有温度和人情味,或者,哪个更值得登报宣扬?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的一个核心法则就是一定要从整体理解材料,不能将材料分割开来断章取义。比如第一则新闻,“油条哥”的事迹,一言以蔽之“良心”或者“善良”;第二则新闻,老父亲为了见儿子一面,排队两小时挂号,总结起来莫过于爱自己的孩子,又或者亲情;第三则新闻,“宽容”他人尤其是正处在成长中的孩子的过错。
一定会有人在近似于“善良”“亲情”和“宽容”之间作一个选择,说哪个比哪个更重要,然后整篇文章围绕着那个最重要的来论述。这就掉入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话题作文的陷阱,因为这几个词概括相对应的几则新闻尚可,但是它们之间不具备任何可比性,而且几者还相互交叉。
很显然,这三个人物的事迹都是有人情味的:“油条哥”不唯利是图,为顾客的健康着想;老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意;画展主办方宽容孩子无心的过错,而不是用冰冷的规则和法律追究责任。同样是“有温度和人情味”的三个事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这就需要体现写作者个人的思考和权衡了。
具体写作时要避免:(1)走极端,为了“突出”自己所选择的新闻在“有温度和人情味”“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方面的“更合适”性,不惜否定、丑化另两则新闻的“有温度和人情味”;(2)三则新闻的“有温度和人情味”都谈,却不明确哪一则新闻“更合适”。 2.写作指导 围绕“慈”“俭”从正面展开比较容易把握。针对“不敢为天下先”可以从正面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柔弱的东西不要争强好胜,才能保全自己;身处乱世,要学会柔弱不争,才能天长地久。也可以批评这种保守态度(因为不符合时代精神),提倡勇为天下先。
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故事性材料作文题。理解材料的内容是寻找立意的角度的关键之所在,并能抓住关键要素,如等车人、乘头趟车、后一趟车、“十几分钟后”两趟车行驶的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当头趟辆开来时,人们之所以“你争我抢涌上车门”,就是因为人们急于上车,以便尽快到达目的地;后一趟车过来时,之所以“很空”,就是因为
人们都“挤上”了头趟车。可是,其结果却恰恰相反,后一趟车超过了头趟车。
一般而言,可以从人物的角度切入,有几个有效人物就有几个切入的角度。从材料看,人物主要有前趟车的乘客、后趟车的乘客,立意就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切入,也就是还可以从二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立意。
(1)乘坐头趟车乘客的角度:①盲目的一拥而上只能会弄巧成拙,欲速则不达;②不善于运用经验,或对事情缺少预判,往往不容易取得成功;等。
(2)乘坐后一趟车乘客的角度:①智慧避让,寻找机遇;②瞻前顾后,放眼未来;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④耐心等待,从容应对;等。
(3)两趟车乘客关系的角度:①着眼于快与慢的关系:头趟车拥挤,车速度慢;后一趟车很空,速度快。②着眼于先与后的关系:抢先,不一定能领先;迟后,也未必真的落后。③着眼于表象与实质的关系:善于运用经验,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等。
4.写作指导 本试题为“任务驱动型”的模式,以材料、导语和要求构建试题的任务驱动。“材料”呈现具体的人与事,设置情境,其目的是让考生明确写作对象,又有所感触, 有话想说。“导语”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对考生作进一步的启发和提示,引导考生“评人议事”“因事说理”,既指明思考的方向,又限制写作的内容。“要求”则对应作文材料,明确具体的写作任务,同时也暗含对写作条件的限制。
作文试题提供了三种“传家宝”,要求考生选择“更有价值”的传家宝来写。这三种传家宝,有属于物质形态的,有关于思想精神层面的,也有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点的。小张家的传家宝可能是一个价格不菲的文物,同时也具有超越金钱的文化、历史价值,或因承载着家族的记忆而显得弥足珍贵。小杜家的传家宝见证了爷爷的努力和奋斗,象征着祖辈们用血肉换来的荣誉,具有激励后人前行的精神力量,所以,它也是值得珍视的。小程家的传家宝是中国许多家庭都有的祖训,在我们这个注重家族观念的国度里,祖训代表了一种信仰,是一个家族重要的精神密码,是维系家族、沟通代际的纽带,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此,考生必须在写作中主次清楚地表达自己“更有价值”的认知与判断。与此同时,在体现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说理到位,论述深刻,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思辨性以及批判性都是体现考生才华的地方。总之,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一种来写自己所认定的“更有价值”的传家宝即可。如果写作中转换到其他话题,如写“孝心”“坚持”“勤俭”“价值”“财富”等,则属于离题。
值得强调的是,读完试题,考生必须明确试题的要求,也就是试题给了我们什么具体任务,即要求我们做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没有针对“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展开阐述、论证,也未能体现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而是根据原来的写作思维,对我们为什么要有传家宝或传家宝有什么意义进行论述,则会导致作文被判为偏离题意。
5.写作指导 考生写作这篇作文应该注意两大方面:
一是形式方面。这是一篇限定文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必须遵守两个要求:
(1)书信文体的要求。开头有称谓,如称“小王”“王叔叔”等;结尾必须有署名,一律署名“一平”。
(2)针对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运用第二人称“你”,写出真情实感。
二是内容方面。试题允许“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己选择角度行文。考生可参考下面的角度立意:
(1)善于沟通,化解隔阂。小王对家族成员聚会表现冷淡,不愿参加,根本原因是他对这种聚会的意义不理解,如果长辈事前与小王做好沟通,让小王充分认识到家族聚会对增进亲情、学习社交、积聚资源等方面的意义,小王或许能够欣然而从。
(2)血脉相传,文化之根。家族是社会的细胞,传统家族观念里的仁、义、礼、智、信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础;家庭生活里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思想体现出人的基本素养;由家而国,由爱家庭、爱家族、爱家乡进而升华为爱祖国,这种“家国情怀”本是以家庭、家族观念为依托的,因此,参加有益的家族聚会,增植爱家、爱国观念,对青年人而言,是一堂必修课。
(3)走出家族,放眼生活。时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家族式传统的社交方式失去了热情与兴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网络、微信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家族式交际的小圈子,生活变得更加开放,交际、交友的空间被无限放大,随之而来的各类“朋友圈”让青年人应接不暇,他们疏离了“家族”,融入了广阔的生活海洋,有什么不好呢?
6.写作指导 (1)从写信给小李的角度,可以谈遵守公序良俗的重要性。小李的不妥之处在于缺乏公德意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不能知错改错。写信者可以沿“摆现象→析原因→分类别→挖根源→揭危害→提办法”的顺序运思布局,在摆出大量此类缺乏公德意识现象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写作时,可以对小李的表现进行批评,表达“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公德自在心中,文明尽现于外”“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等主题,但要注意讲究语言的分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以独到的语言魅力让小李省悟自己的不足。
(2)从写信给小王的角度,可以确立“冷静处理问题”“尊重他人的隐私”等立意方向。小王为了维持公序良俗,敢于站出来批评小李,这是“见义勇为”的热血表现, 是值得赞赏的。写作者应该在充分肯定小王这一表现的基础之上,力陈当今社会需要无数个“热血青年”“路见不平一声吼”,从而传递正能量。同时,写作者还要商榷一下小王将“不雅行为上传到网络”的做法:从正面说,动机是好的,效果也是具有爆炸力的;从负面说,是否“侵犯了个人隐私”?是否导致其他网民对小李的“人肉搜索”和无端谩骂,从而影响了小李的生活?只有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写信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从写信给其他乘客的角度看,可以批评这些乘客患了“看客病”。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常见,写信者可以不囿于材料本身,放眼社会,正视这一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现象,
也按照“摆现象→析原因→分类别→挖根源→揭危害→提办法”的思路侃侃而谈,重点是分析表象——“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揭示实质——自私自利,麻木不仁;挖掘根源——部分国人所固有的人性“劣根性”;开出“药方”——提高个人素质,建立法治社会……这样,才能深刻独到地表达自己的认知,于普通事件中挖出不寻常的意义,促使乘客省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