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短诗三首
课题 短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 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悟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 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 初读课文,读出节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释义诗题
1.《 纸船 》——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朗读欣赏。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诗。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3.诗集介绍:《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
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读准字音:漫灭 波涛 繁星 藤萝 膝上 躲到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指正读音:注意读准前鼻音“漫、繁 ”,后鼻音“藤”,读准易错音“膝”。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藤 膝”。“藤”上窄下宽,上面的草字头的一横要写长一些。下面的部分是“滕”,不是“腾”。“膝”左窄右宽,右边的部分,需要注意,上面是个“木”,撇捺要注意避让穿插,下面不是“水”。
(3)理解词语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思潮:某一时期内在社会上流行的思想倾向;脑海里涌现的念头。清响:清脆的响声。 三、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环节一:朗读《繁星》(一五九)
(1)发现韵脚:发现“了”“里”,了解同字成韵。(2)读出节奏:指导分句朗读,读出分句间的强弱对比,感受现代诗高低起伏的节奏。环节二:朗读《繁星》(七一)
1.发现特点:发现无韵诗,句式相同,节奏相仿的特点。2.读出节奏:指导朗读“母亲的膝-上--”读出节奏,引发思考。环节三:朗读《繁星》(一三一) 1.比较思考:现代诗与古诗之间的异同,发现诗“韵”。2.读出节奏:感知“光”“香”“响”ɑnɡ的韵脚,了解同音成韵,关注问号的语气,读出节奏。3.情境朗读:师生合作,接读“哪一……?”排比句式,理解“思潮”。过渡:读着读着,你不仅发现了现代诗的节奏,你还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呢?预设:发现现代诗押韵的特点。预设:我发现现代诗字数不要求相同的特点。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从字的音、形、意入手,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由学生相对熟悉的古诗入手,与现代诗形式与内容异同的比较,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发现现代诗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相对自由的特点。在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读通了诗歌。初步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首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有节奏地朗诵三首短诗。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繁星》蕴含的爱与真,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冰心先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去感受一下自然的美好,母爱的伟大。 二、有声有色,读出想象
环节一:想象《繁星》(七一),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1.延长顿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展开想象。2.补白想象:指导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仿照朗读。想象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作者在做什么。预设:作者漫步在月明的园中,走到了藤萝的叶下,趴在母亲的膝上,听母亲讲美妙的故事。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一种闲适、温馨、充满母爱的感受。)4.理解词语:通过补白想象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预设:“永不漫灭”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永不漫灭,对母亲的依恋,对母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