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重=(本年或本期人员经费支出额÷同期经费支出总额)×100%
4.16.1.5.4 公用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反映领导干部任职内所在部门经费支出中的公用经费支出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公用经费支出所占比重=(本年或本期公用经费支出额÷同期经费支出总额)×100%
4.16.1.5.5 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升降水平:反映领导干部任职内所在部门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增减变动情况。计算公式为:
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升降水平=本年或本期人员经费所占比重-上年或上期人员经费所占比重
4.16.1.5.6 公用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升降水平:反映领导干部任职内所在部门公用经费支出比重增减变动情况。计算公式为:
公用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升降水平=本年或本期公用经费所占比重-上年或上期公用经费所占比重
4.16.1.6 专项资金情况指标:衡量部门专项资金实际支出和结存情况。
4.16.1.6.1 专项资金支出率:反映领导干部任职内所在部门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情况。计算公式为:
专项资金支出率=(本年或本期专项资金支出总额÷本年或本期专项资金收入总额)×100%
4.16.1.6.2 专项资金结存率:反映领导干部所在部门专项资金结存情况。计算公式为:
专项资金结存率=(本年或本期专项资金结存数÷本年或本期专项资金收入总额)×100%
25
4.16.1.6.3 专项资金支出违法违规率:反映领导干部任职内所在部门专项资金违法乱纪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专项资金支出违法违规率=(本年或本期违法违规支出专项资金总额÷本年或本期专项资金支出总额)×100%
4.16.2 相关财务责任评价指标。
4.16.2.1 招待费支出比率。反映行政部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单位招待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衡量是否坚持勤俭节约原则、严格按规定范围,标准从事公务活动以及廉洁自律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招待费支出比率=年(任期内)招待费总额÷年(任期内)公务费总额×100%或当年招待费总额÷当年单位公务费总额
本市行政单位的招待费支出比率以不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为合规,超过2%为违规。在计算招待费总额时,应扣除公务费中财政安排的专项会议费等一次性经费。
4.16.2.2 招待费支出升降率: 反映领导干部所在部门招待费支出增减变动情况。计算公式为:
招待费支出升降率=[(本年或本期招待费支出额-上年或上期招待费支出总额)÷上年或上期招待费支出总额]×100%
4.16.2.3 收入违法违规率:反映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各项收入违纪违规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收入违法违规率=(本年或本期各项违法违纪收入总额÷本年或本期全部收入总额)×100%
4.16.2.4 预算外资金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率:反映领导干部所在部门预算外资金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程度。计算公式为:
预算外资金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率=(本年或本期已纳入“收支
26
两条线”的预算外资金÷本年或本期预算外收入总额)×100%
4.16.2.5 支出违法违规率:反映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各项支出违纪违规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支出违法违规率=(本年或本期各种违法违纪支出额÷本年或本期支出总额)×100%
4.16.2.6 政府采购活动合规性指标:衡量领导干部所在部门执行政府采购政策的情况。计算公式为:
政府采购执行率=(本年或本期实际执行政府采购资产和物品金额÷本年或同期应纳入政府采购的资产和物品金额)×100%
4.16.2.7 重大投资决策程序违规率:衡量领导干部所在部门重大投资决策违反规定程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重大投资决策违规率=(任期内不按程序决定重大投资额÷任期内重大投资总额)×100%
4.16.2.8 其他需要审计的经济事项
第五章 审计评价
5.1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应当以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按权责对等原则、重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历史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统一性原则作为评价依据。
5.2.审计评价的内容、范围。审计人员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中所确定的内容和职责范围进行审计评价。审计评价不应超出审计的职能范围和实际实施的审计范围。 5.3 审计评价内容。
27
5.3.1 任期内领导干部所在部门行政任务完成情况、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指标评价。
5.3.1.1 行政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应结合预算资金的供应、定额定编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行政任务完成情况,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比分析法,即将实际数与计划数、本期数与上期数或上年同期数、本单位执行数与外单位执行数对比,从而得出分析结论。
5.3.1.2 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评价。应根据经费支出明细表和有关材料,结合单位的任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开支定额和开支标准等,分析评价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实际支出与计划任务开支标准和开支定额的差异情况;分析评价预算收入计划完成、上缴情况。
5.3.1.3 财务状况评价。分析部门预算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是否正常,是否合理有效地用好预算资金。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资产结构分析、固定资产分析、负债情况分析、往来款项分析、应缴预算款分析、结余分析。
5.3.2 财务收支真实性和合法性评价。主要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财务管理状况,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以及有无隐瞒收入、设置“小金库”,有无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有无拖欠、坐支、截留罚没收入,有无拨款不及时、抵扣、截留基层单位经费,有无挤占挪用专项经费和专项资金,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有无违规发放奖金、津贴和实物等问题作出评价。
5.3.3 任期内资产真实、完整、效益情况评价。应对部门各项资金,包括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各项应收款、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效益性作出评价。
5.3.4 任期内负债真实性和合法情况评价。应对部门各项应付款,各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