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对廉政建设的启示
近日,读了汪中求先生著的《细节决定成败》。颇有感触。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的作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注重细节,力争把每一件事做透”。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寓伟大于平凡的真理。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 细节决定成败,再高的山都是由细土堆积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细流汇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顺利完成,一个细节的忽略往往可以铸成人生大错,可以造成事业颠峰之危,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廉政建设也同样如此。
一、重视细节是当前管理的趋势, 二、廉政建设的细节,
自民党在日本参议院选举中惨败后。8月1日修订公布了《政治资金管理法》。规定,各政治团体1日元以上的全部支出,都有提供发票的义务,以日本的富裕程度,区区1日元的消费也要给党组织有个交代,是不是有些太“过”。1日元折合人民币不过6分钱的样子,这么微不足道的金额,连中国农村的小学生,也不会觉得值钱。自民党如此“理财”的举措,如果能得到严格执行,其经济丑闻的发生频率,必然大大降低。这个“他山之石”,对反腐倡廉工作,不无借鉴意义。
时下的腐败案子,亿元大案不止数起,千万元案子已经见怪不怪,百万元的案子司空见惯,几十万元的腐败好比家常便饭。这些涉案金额,倘若按照日本自民党的这个新规来计算,哪一个不是天文数字?大事从小事开始的,腐败行为的生成,也是从一分钱、一元钱开始的。古代的帝王刘备,早已意识到“因小失大”的危害性,临终前才告诫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已经被查处并且已经被报章公开的一些腐败官员的“光荣事迹”中,都是从点滴开始登场的,曾被查处的原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乐毅在悔过书中写道:“我的堕落就是从‘不矜细行’开始的,不拘小节,一步一步由量变到质变走向了腐败。由起初的‘送礼不要,请客不到’到‘盛情难却’地收下,进而‘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一步步走向腐败的深渊。”,细节对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违纪问题要抓早抓小,见微知著。要建立有效机制,真正做到干部小违纪的时候就能及时发现,就有人管、有人抓,防止滑向违法犯罪,这不失为反腐败的经验之谈。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现在不少腐败案件一经查实,往往就是大案要案。这既说明我们的干部日常管理失之于粗疏,反腐败总体上处于事后发现的被动,也说明我们在反腐防腐问题上忽视了“抓早抓小”。
反腐败“抓早抓小”,当干部小违纪时就及时发现,有人抓有人管,好处至少有三:一可强化组织对干部生活小事的监督,及早发现问题,从各方面堵塞漏洞;二可通过适时的敲打,促使干部猛然醒悟,避免
由小节问题而发展至大节问题,陷入深渊而难以自拔;三可减少国家和人民的经济损失,避免对党的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可以说,抓早抓小,从小事管起,既是对干部的爱护,也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由被动转为主动。一个贪官在东窗事发后说:“如果当时不贪婪、脑子清醒的话,就不会走到今天犯法这一步。”这样的反省,也从反面告诉我们,从小事抓起,提醒干部保持头脑清醒,有利于保护干部,减少贪腐犯罪。
抓早抓小,重点当抓三个方面:一是干部的“三圈”。即干部的“社会圈”、“生活圈”、“朋友圈”,生活方式是否文明健康,生活作风是否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能否抵御名利、地位、金钱、女色等诱惑,交友是否谨慎,是否有将“义气”当原则、“感情”当政策的现象。二是干部的“八小时以外”。干部的八小时以外,往往少受监督,既容易在“放松”之下出轨,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因小事的不检点,让心怀叵测之人瞧准机会,抓住把柄,而被一步步拉下水。三是干部处理公事的原则性和面对名利得失的表现。办理公事缺乏原则性、不能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往往是放弃自我约束、走向邪路的开始。一次报账、一起冲突、一句牢骚,也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质。
反腐败,并非抓贪官越多越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腐败犯罪发生,使反腐败由被动走向主动,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反腐重在防腐,而防腐的重点在抓早抓小。过往的事实表明,小事不小,从小事小节抓起,既是干部管理的当务之实,也是反腐防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