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08年中西医病理学复习资料(名解,问答)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4:00: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做人要懂得厚道 by 风过无痕手机整理

2008年中医学病理学复习资料(名解,问答)

二院06中医1班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名词解释

1.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2.增生是指由于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多,导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4.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 5.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

6.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及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7.Mallory小体酒精中毒时肝细胞中红染的玻璃样小体,是由中间丝中的前角蛋白细丝堆聚而成。

8.坏疽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9.溃疡皮肤、粘膜处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

10.窦道由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 11.瘘管两端开口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为瘘管。

12.空洞在有天然管道与外界相通器官内,较大块坏死组织经溶解后由管道排出后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

13.机化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或其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14.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4凋亡是由体内外某些因素出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15.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是坏死组织的蛋白质凝固,还常保持其轮廓残影。

16.液化性坏死液化性坏死是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常发生于含可凝固的蛋白少和脂质多的脑和脊髓,又称软化。

17.纤维素样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由于坏死物呈颗粒状或小条状强嗜酸性红染,状如纤维素,故称纤维素样坏死又称为纤维素样变性。 二、简答题

1.简述萎缩的分类? 萎缩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萎缩两类。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分为:(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废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2.水变性好发于什么细胞? 水变性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3.举例说明病理性色素沉着包括哪几种? 病理性色素沉着包括内源性色素沉着和外源性色素沉着。内源性色素包括含铁血黄素、脂褐素、胆红素、黑色素等,外源性色素如炭末及纹身所用的色素等。

4.坏死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坏死包括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 5.细胞死亡包括哪两大类型?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两大类型。

6.细胞组织的适应在形态学上有哪几种表现?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7.简答细胞凋亡与坏死的主要区别?细胞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8 细胞的损伤性病变包括哪几种?包括两种:(1)在去除病因后有可能恢复常态的可逆性病变即变性;(2)严重的不可逆性病变即细胞死亡。 三、论述题

1.试述细胞水肿的发生机制。(1)当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如缺氧时线粒体受损,使细胞膜上的钠泵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内的钠、水增多。(2)细胞膜直接受损时,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

2.试述如何区别死后组织自溶与坏死。 死后,组织失去生活机能,受细胞本身释放的酶作用而使复杂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子崩解为简单的化合物,使组织变软,这种现象称为自溶。而坏死是在生活的机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坏死周围的健康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这是与死后自溶组织的形态学区别。

3.试述如何区别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两者在发生原因、常见部位、病变上不同:干性坏疽常发生于静脉回流通畅、水分容易蒸发的四肢末端,坏死组织干燥皱缩、质硬、黑褐色、边界清楚,腐败菌感染一般较轻。湿性坏疽常发生于肠管、胆囊、子宫、肺等与外界沟通,但水分不易蒸发的内脏,也可发生于动脉受阻同时有静脉淤血的四肢,坏死组织湿润肿胀、质软、深蓝或暗绿色、边界不清,腐败菌感染严重。

4.试述光镜下坏死的形态学变化过程。细胞坏死10小时左右,光镜下才可见到其自溶性变化。(1)胞核一般依序呈现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2)胞浆红染,胞膜破裂,坏死细胞进而解体、消失。(3)间质内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最后坏死的细胞和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无结构的红染颗粒状物质。

5.试述坏死的结局。1)细胞坏死后发生自溶;(2)坏死组织溶解,经由淋巴管、血管吸收,或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3)坏死组织分离、排出,形成缺损。(4)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5)包裹:坏死灶较大,或坏死物质难于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则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6)坏死组织可继发营养不良性钙化。 6.举例说明化生的生物学意义。如呼吸道黏膜纤毛柱状上皮的鳞化,化生的鳞状上皮一定程度地强化了局部抵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因此属于适应性变化。但是,却减弱了黏膜的自净机制,且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成为鳞状细胞癌。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名词解释

1.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3.完全再生损伤修复后,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4.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或部分切除后的肝脏,当肝细胞增生达到原有大小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起来。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4.接触抑制

5.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 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6.当瘢痕组织增生过度,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地扩延,称为瘢痕疙瘩。 二、简答题

1.修复过程可分为哪几种形式?.修复过程可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式:(1)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如果部分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不完全再生;(2)由纤维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

2.按再生能力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哪几种?.(1)不稳定细胞:如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是再生能力最强的一类;二院06中医1班 第 - 1 - 页 共 17 页

☆做人要懂得厚道 by 风过无痕手机整理 (2)稳定细胞:肝、汗腺等腺样结构和腺体的实质细胞、骨、平滑肌细胞等,是再生能力较强的一类;(3)永久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是几乎缺乏再生能力的一类。

3.什么是创伤性神经瘤?.若断离神经的两端相隔太远,或者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者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均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成为创伤性神经瘤,可发生顽固性疼痛。

4.何谓肌成纤维细胞?.肉芽组织中一些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含有肌细丝,此种细胞除有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外,尚有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因此称其为肌成纤维细胞。

5.肉芽组织的作用?.(1)抗感染保护创面;(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6.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1)全身因素:①年龄;②营养。(2)局部因素:①感染与异物;②局部血液循环;③神经支配;④电离辐射。 7.纤维性修复时,分解吸收胶原纤维的胶原酶主要来自于哪些细胞?.胶原酶主要来自于成纤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三、论述题

1.试述肉芽组织的形态。1.(1)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2)光镜下:可见大量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对着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在毛细血管的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此外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细胞。炎细胞常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嗜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2.试述肉芽组织的结局。.肉芽组织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部分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数目减少,按正常功能的需要少数毛细血管管壁增厚,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成纤维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最后变为纤维细胞。至此,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且逐渐转变为瘢痕。3.(1)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它能把损伤的创口或其他缺损长期地填补并连接起来,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由于瘢痕组织含大量胶原纤维,因而这种填补并连接也是相当牢固的,可使组织保持其坚固性。(2)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不利的一面:瘢痕收缩;瘢痕性粘连;器官内广泛损伤导致广泛纤维化玻璃样变,可发生器官硬化;瘢痕组织增生过度。以上四点均可致器官、组织不同程度的结构异常和/或功能障碍。 3.试述瘢痕组织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4.试述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及作用。答题要点:(1)形成过程要点:肉芽组织出现的时间;生长的先后顺序;镜下各组成成分形成的组织结构。(2)作用要点: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组织缺损;机化。

5.试述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的区别。答题要点:两者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区别:组织缺损程度;创缘是否整齐;创面能否整齐对合;有否感染;炎症反应程度;修复时肉芽组织的数量;愈合所需时间以及形成瘢痕的大小。 6.一个人小腿皮肤有2cm×2cm×1cm的溃疡,试推测一下伤口的愈合过程 .答题要点:(1)分析损伤程度:从2㎝×2㎝×1㎝可知损伤组织包括皮肤、皮肤附属器以及肌肉等多种组织;(2)愈合过程:从溃疡底部及周围生成肉芽组织填补缺损,骨骼肌以及皮肤附属器瘢痕修复,表皮覆盖于肉芽组织表面;(3)结局:表皮可完全再生,表皮下瘢痕。

7.病房同时收治了两个骨折患者,为何两人没同时愈合?.骨折愈合慢的可能原因有:骨折程度重;错位严重;骨折断端未及时正确复位;骨折断端未及时牢靠的固定;未及时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年龄大;营养不良;局部循环不良;局部合并感染或异物;局部神经受损;电离辐射及局部和全身用药不当等。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充血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2.淤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3.心衰细胞.左心衰引起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4.肺褐色硬化.长期的左心衰竭所致慢性肺淤血晚期,会引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

5.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和附近的肝窦扩张淤血而呈暗红色,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受压而萎缩或消失,小叶周边区肝细胞因缺氧发生脂肪变性而呈黄色,致使肝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槟榔样花纹,故称槟榔肝。 6.出血血液由心腔或血管内逸出,称为出血。

7.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8.血栓.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9.混合血栓.发生于血流缓慢或有涡流形成时。肉眼观呈粗糙、干燥的圆柱状或层状,与血管壁粘着,常可辨认出灰白与红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这种血栓称为混合性血栓。

10.延续性血栓.静脉血栓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沿血管延伸而增长,常包括头、体、尾三部分,又称延续性血栓。 11.微血栓.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镜下见到,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故称微血栓。

12.再通.在血栓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通道,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13.栓塞.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14.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称为缺血。 14.减压病 .当气压骤减时,溶解于血液的气体迅速游离引起的气体栓塞称减压病。 15.梗死.由血流阻断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16.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从邻近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很少,故称贫血性梗死。 17.出血性梗死.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故称出血性梗死。 二、简答题

1.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1)心血管内皮的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包括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 2.血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1)白色血栓;(2)混合血栓;(3)红色血栓;(4)透明血栓

3.透明血栓的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如何?.透明血栓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HE染色呈均质红染透明状,故称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体积小。当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时,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造成血液的低凝状态,导致全身广泛出血、休克,在局部可致微梗死。

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利:血栓形成能对破裂的血管起阻塞裂口和阻止出血的作用。弊:(1)阻塞血管;(2)栓塞;(3)心瓣膜变形;(4)出血。 5.梗死的原因?.(1)血栓形成;(2)动脉栓塞;(3)动脉痉挛;(4)血管受压闭塞。

6.出血性梗死需具备哪些条件?.(1)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2)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3)淤血 7.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哪些因素?.梗死的器官、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梗死灶有无细菌感染。

8.肝淤血时淤血主要累及哪些部位?.主要累及肝小叶内循环的静脉端,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四周的肝窦出现扩张淤血。

9.对可疑是由创伤性脂肪栓塞引起死亡的病例如何取材做组织切片?脂肪栓塞的组织,必须取材做冰冻切片脂肪染色下始能见到小血管内有脂滴 10.为什么在创伤包扎时绷带不能过紧?.绷带包扎过紧时局部明显受压,使局部缺血,致血管张力降低,当解除绷带时,由于压力突然解除使小动脉反射性扩张导致创面局部的减压后充血,这不仅使局部创口有再出血的危险,且继发脑供血不足,致头晕甚至昏厥。故创伤包扎时绷带二院06中医1班 第 - 2 - 页 共 17 页

☆做人要懂得厚道 by 风过无痕手机整理 不能过紧以防减压后充血的后果。 三、论述题

1.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哪些方面?(1)器官或组织内循环血量的异常:血量增加或减少,即充血或贫血。(2)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包括血液内固有成分析出形成的血栓和血管内出现空气、脂滴和羊水等异常物质阻塞局部血管造成的栓塞和组织梗死。(3)血管内成分逸出血管外:包括水肿和出血。

2.举例说明静脉性充血的原因?.(1)静脉受压:其管腔变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或组织淤血。如妊娠后期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2)静脉腔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或肿瘤细胞瘤栓可阻塞静脉而引起淤血。(3)心力衰竭:心脏不能排出正常容量的血进入动脉,心腔内血液滞留,压力增高,阻碍了静脉的回流,造成淤血。在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心肌梗死等引起的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压升高,造成肺淤血。

3.淤血的后果有哪些?.(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液体流出,在组织内引起淤血性水肿。(2)严重者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发生淤血性出血。(3)实质细胞因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以及中间代谢产物的堆积,可发生变性、萎缩甚至坏死。(4)因组织长期缺氧和细胞崩解产物的刺激,导致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组织增生,因而质地逐渐变硬,造成淤血性硬化。

4.血栓的结局如何?.(1)溶解吸收:纤维蛋白溶酶系统可使刚形成不久的新鲜血栓很快被溶解、吸收。血栓内嗜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蛋白酶亦参与血栓的溶解。见于较小的血栓。(2)机化:血栓较大而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时,由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新生的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成分。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通道,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再通。(3)钙化:长久的血栓未能充分机化,可发生钙盐沉积。发生在静脉内有大量钙盐沉积的血栓称为静脉石。

5.如何在形态上区别血栓与死后凝血块?

血栓 死后凝血块

外观 干燥、粗糙、无光泽 湿润、光滑、有光泽 质地 较硬、脆、易碎 柔软、有弹性 色泽 白色、暗红色混杂 均匀一致暗红色 与血管壁关系 部分粘连、不易剥离 不粘连、易剥离 剥离后内膜有损伤 剥离后内膜光滑 镜下特点 血小板多 血小板少 周围常有肉芽组织长入 周围无肉芽组织

6.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有何关系? (1)区别:主要从概念上区别。(2)联系:血栓可脱落成为栓子引起栓塞,引起栓塞的栓子中最常见的即是血栓栓子,血栓形成和栓塞都可引起梗死。7.(1)区别:主要从概念上区别,其次从形态上区别。(2)联系:坏疽和梗死的本质都是坏死,只是坏疽是在坏死后发生腐败菌感染而继发腐败性变化;引起坏死的原因很多,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为梗死;发生在四肢、肺、肠的梗死可继发腐败菌感染而造成坏疽。

第四章 炎 症

一、名词解释

1.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称为炎症。 2.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3.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 4.趋化作用.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5.调理素.调理素是指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蛋白质。

6.完全愈复.在炎症过程中病因被清除,若少量的炎症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溶解吸收,通过周围健在的细胞的再生,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愈复。

7.不完全愈复.坏死范围较大时,由肉芽组织增生修复,称为不完全愈复。

8.菌血症.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菌血症。 9.毒血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有全身中毒症状称为毒血症。

10.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没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11.脓毒败血症.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除了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可在全身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细菌栓塞性脓肿,称为脓毒败血症。

12.假膜性炎 .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与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及细菌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13.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14.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15.脓肿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16.肉芽肿 .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17.炎症介质 .能够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称炎症介质也称化学介质。 18.炎性假瘤 .发生于肺等内脏的增生性炎,炎症局部组织增生形成一个境界清楚,肉眼及X线观察似肿瘤的结节或团块称炎性假瘤。 19.炎性息肉 .黏膜发生增生性炎时,局部的黏膜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突出黏膜表面、常有蒂的肉状物 二、简答题

1.炎症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炎症的发生主要是致炎因子引起,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免疫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生物因素。 2.炎症渗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炎症灶中血管内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到组织内的过程称为渗出。渗出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即可以直接消除致炎因素和炎症发展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又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组织的修复。

3.炎症时液体渗出的机制是什么?.(1)血管通透性增高(主要指毛细血管和小静脉);(2)组织渗透压升高(大分子蛋白的进入组织中);(3)微循环血管内的流体静脉压增高。

4.炎症灶内炎细胞的来源主要有哪些?.(1)来源于血液:血液中的各种白细胞都能渗出发挥炎细胞作用,如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2)来源于组织内:炎症时组织内增生的各种炎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以及慢性炎症时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5.渗出性炎症可分成哪几种?.以渗出为主的炎症称渗出性炎,根据渗出的成分不同可分为:①浆液性炎症②纤维素性炎症③化脓性炎症④出血性炎⑤卡他性炎

6.体温升高时对机体有什么影响?.(1)利:炎症时体温升高可促进抗体形成,促进吞噬功能,促进肝脏解毒功能,所以可增强机体防御功能。二院06中医1班 第 - 3 - 页 共 17 页

☆做人要懂得厚道 by 风过无痕手机整理 (2)弊:体温升高可引起机体各系统的机能紊乱,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升高严重者可造成实质细胞的变性。

7.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升高的最常见原因?.内皮细胞收缩,并在内皮细胞间出现缝隙。这是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升高的最常见原因。 8.炎症反应最重要的指征?白细胞游出。

9.吞噬过程由哪几个步骤组成?.(1)识别及附着;(2)吞入;(3)杀伤或降解

10.炎症的组织学类型有哪些?.按炎症局部的病变将炎症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三大类。11.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血浆凝固酶,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纤维素交织成网,限制炎症扩散,因而病变较局限。 三、论述题

1.炎症渗出液的作用有哪些?.局部炎症性水肿有两方面的作用:

(1)有利:①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②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③渗出物中所含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④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纤维蛋白交织成网,不仅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还有利于白细胞的吞噬以消灭病原体,在炎症后期纤维素网架可成为修复的支架,并有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⑤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局部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

(2)有害:渗出液过多则压迫附近器官(如心包积液、喉头水肿),可引起不良后果,此外渗出液还可使细菌向周围组织扩散。纤维素过多而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时,则发生机化(如浆膜粘连、肺肉质变等),导致不良后果。 2.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是:渗出液主要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血管内压增高,而漏出液是由于血管内压增高或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通透性改变不明显,所以其主要鉴别在于:

渗出液 漏出液 蛋白质 2.5g%以上 2.5g%以下 比重 1.018以上 1.018以下 细胞数 >500个/㎜3 <100个/㎜3

Rivalta 阳性 阴性 凝固 自凝固 不能 透明度 混浊 澄清

3.炎细胞的作用是什么?.炎细胞在炎症灶聚集的现象称炎细胞浸润。炎细胞浸润后主要起到吞噬作用和免疫反应,另外还有局部组织损伤作用。(1)吞噬作用:白细胞在炎症灶内对病原和崩解的组织碎片进行接触、吞噬及释放某些蛋白酶进行杀灭、降解异物起到吞噬作用和清除异物的作用。(2)免疫作用:抗原进入机体,首先巨噬细胞将其吞噬处理,再把抗原信息递给T和B淋巴细胞。免疫活化的淋巴细胞分别产生淋巴因子或抗体,发挥杀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N细胞无需致敏,就可溶解病毒感染的细胞,是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3)组织损伤作用:炎细胞在发挥吞噬杀菌等作用的同时,也向组织内释放其产物如溶酶体酶、活性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等,引起组织损伤,加重最初致炎因子的损伤作用。

4.增生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炎症时的增生主要指间质的增生即炎区内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有时炎区周围的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也增生。(1)增生也是炎症过程的一种防御反应:在炎症初期,局部组织增生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和组织崩解产物;增生的肥大细胞和由淋巴细胞增生转化来的浆细胞等,可以产生相应的炎症介质和分泌相应的抗体。在炎症后期,巨噬细胞的持续增生和存在,可以分泌某些化学物质,诱发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形成肉芽组织,可限制炎症扩散和蔓延,又可使受损组织得以修复。最后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炎症达到痊愈。(2)过度的增生又可以对原有的组织造成破坏,影响局部组织和器官功能。 5.如何区别脓肿和蜂窝织炎?

脓肿 蜂窝织炎 定义 局限性化脓性炎 弥漫性化脓性炎 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分泌血浆凝固酶 分泌透明质酸酶 好发部位 皮下、内脏 皮肤、肌肉、阑尾

病变特点 脓腔形成 组织内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 炎症分界清 分界不清 中毒症状 较轻 较重 修复 瘢痕修复 不留瘢痕

6.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有何关系? .(1)区别:从病程、病变、浸润的炎细胞,临床症状转归等方面进行区别。(2)联系:急性炎症可迁延成慢性炎症,慢性炎症病程中可间或急性发作。

第五章 肿 瘤

一、名词解释

1.肿瘤.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3.间变.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4.生长分数.生长分数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的细胞的比例。 5.肿瘤的演进.恶性肿瘤会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称为肿瘤的演进。

6.肿瘤的异质化.肿瘤的异质化是指由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敏感反应、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

7.癌脐.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瘤,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而下陷,可形成所谓“癌脐” 8.恶病质.恶病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况。 9.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10.肉瘤.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11.角化珠.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 二院06中医1班 第 - 4 - 页 共 17 页

2008年中西医病理学复习资料(名解,问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8iw49tdsu6j6mw9r6y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