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时,笔者尝试着将全班分做四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自行编“剧本”、各小组自选“导演”、自选“明星”演员,在课余进行排练,最后用两节课时间给各小组表演。在活动中,无论哪个环节,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通过表演课本剧,扮演“渔夫、老太婆、金鱼”等角色,认真表演了课文所描绘的“渔夫救了一条金鱼,把它放了,金鱼为了报答他,说可以满足他的要求。渔夫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太婆,老太婆一次又一次地向金鱼提出要求,最后居然要当女霸王,金鱼很生气,把给他们的一切变回了原来的样子”这些情节,深刻领会到“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人的可悲下场。善良的人呀,也不能太懦弱了”的寓意。使学生对文章印象更加深刻,感受到要“用自己的劳动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改编、排练、演出过程,也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时代、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断加深认识与反复体验的过程。这种协调性很强的活动,能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深切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内化,获得了非常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觉、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习性。
例如在进行《春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先认识了春笋的样子,然后由近及远地观察,体会春笋在大好春光中,一齐争着向上生长的情景。有条件的学校并且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唤醒春笋娃娃”的情境,再引导学生说出了春天的其它景物,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春天。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心理,营造一种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氛围,把信心与快乐送给学生,使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的同时,感受到了春笋能冲破重重障碍,
- 5 -
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会不知不觉地以春笋娃娃为榜样,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 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和语文科的特殊性。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文本选择上是多方面的,例如《日月潭》、《黄山奇石》、《中国石》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潜移默化地逐渐渗透,在细化上下功夫,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洗礼,得到内化。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分年段,因人而宜。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初步感知道德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文本,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理性培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与富饶,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是德育理念养成阶段,除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习作讲评及新闻时事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德育养成要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
- 6 -
另外,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在人物分析中让人物感染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结合时代背景,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德育渗透;教师以身作则,进行德育渗透等等。具体实施办法在这里笔者不再一一的赘述。
总的来说,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逐渐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相统一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学无定法,教更无定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牵强附会地在教学中加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泄,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其次要把握德育渗透的“度”,第三是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渗透到位而不越位,恰到好处。还有就是教师要有强烈的既“育才”又“铸魂”的意识,既为“经师”又为“人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智慧,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总是把“生命放进生命里”,关爱学生生命如同关爱自己的生命。那么教师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方法,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
这是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体会与肤浅的看法,还不够成熟。在这里与各位行家交流,不免有点“班门弄斧”之嫌,诚望各位同仁多多批评指正,利于共同进步提高,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唐剑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八法》.新课程教育网 3、《毕节教育》2009年第5期《毕节教育〃2009宣言》。
4、《中小学德育规程》(讨论稿,2008年3月19日)
- 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