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2)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
a、指导学生看图,抓住重点词语“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使学生领悟:葡萄沟的葡萄产量高、颜色美。(相机板书;多、美)
b、讨论:“五光十色”能不能换成“五颜六色”?(进一步体会葡萄的可爱,并感知在读表示颜色的词语时,语调要抑扬顿挫)
c、小结:读了这句话老师眼前浮现出葡萄沟那又大有美的葡萄,难怪人们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2) 师范读:“要是你这时候到葡萄沟去,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a出示维吾尔族老乡的图片,结合认字“维”、“吾”。
b抓住“最甜”、“吃个够”指导朗读。(教师相机板书:老乡、热情好客) c认记“够”,注意发现与“沟”同音。 (3)看图训练口语。
图2画的就是维吾尔族老乡正在接待远方的来客。你若是图中的老乡,面对客人,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若是这位客人,又会怎样说呢?
小结: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啊,让老师忍不住想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进入角色,激发兴趣。瞧,葡萄丰收了,这么多,怎么办呢?你们来帮老乡想想办法。 (2)生默读第3段,自读自悟: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3)认记“碉堡”。 a学生自主认记。
b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结合记忆。
(4)指名学生充当维吾尔族小朋友演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5)另指一名学生排列葡萄干的制作顺序。(a运到阴房;b挂在架上;c蒸发水分;d制成葡萄干)
尝尝葡萄干,说说葡萄干的特点。(相机板书:色鲜、味甜)
看了刚才维吾尔族小朋友的表演,让我们更加觉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6)激发感情再读该段。 二、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参观了葡萄沟,你们对葡萄沟有了那些了解,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2、师生交流体会。(教师板书:真) 3、指导朗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实践活动,赞美家乡。 1、师:“葡萄沟的葡萄很有名,我们家乡出产的 也很有名,你们能夸夸家乡的特产吗?” (小组交流课前个人收集的有关家乡特产的图片或资料) 2、课堂练习。
(1)原文填空积累好词好句。 (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2)完成拓展练习题,仿照上题形式写一句话。(先说后写) 3、评价作业,小结。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同偏旁: 搭—摘 同结构:
上下结构——吾、季、留、杏; 左右结构——坡、搭、摘、钉、够。 2、重点指导。
够:右边的“多”字中,两个“夕”要上下排列,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左右并排。 摘:再次强调右边的同字框里是“古”。 五、复习巩固
1、猜字谜巩固生字。 (1) 多一句。(够)
(2) 弟弟站在木头边。(梯) 2、开火车认字卡,口头组词。 3、多音字填空练习。 4、听写词语,巩固写字。 板书设计: 10、葡萄沟
葡 萄 五光十色
葡萄干 色鲜 味甜 是个好地方 人 热情好客
11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二)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6)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什么感情? (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7)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明了什么?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板书:心连心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泼:念“p#”,不念“b#”。
乐:在“欢乐”一词中念“l8”,另一个音念“yu8”,音乐。 2.字形:
乐:共5画,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写成两笔:竖、横。
幸:要与熟字“辛”区分字形,不要混淆。“幸”字第二横最长,下面不要写成“羊”字。 瓣:左中右结构,两边是“辛”字,第一个“辛”的竖要写成撇。中间是个西瓜的“瓜”。要与熟字“辨”区分异同。
族:不要丢了右上边的“卧人”。
驶:左边是个“马”,右边是历史的“史”字,不要写成“吏”。要与使用的“使”区别异同。
祝福:这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一个“点”,不要写成“衤”旁。
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上下两个“火”,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毛”的最后一笔要写大些,把两个“火”都包在里面,要注意写均匀。 3.解词:
花炮:指燃放的彩花和鞭炮。
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 4.熟读本课生字词。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六)作业。
1.写生字各一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二)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 (三)复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二)练习概括每句话和每自然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生字词。
(采用各种形式读熟,做到脱口而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
(1~3)自然段写周总理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 (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图上找一找。
(火红火红的。图的右下角生长着,地上铺着花瓣。)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今年”是指哪一年?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知道了。) 板书:1961年
(3)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那么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 (周总理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板书:敲起、赶来、撒满、欢呼。
(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
(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