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航摄外业质量控制办法
一、准备阶段
(一)资料收集 主要收集以下资料:
1、与摄区有关的地形图、影像等资料或数据;
2、了解摄区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机场、重要设施等情况; 3、有关的航摄规范、管理办法和岗位作业指导书。 (二)技术要求
遵照低空航拍协议(合同)或项目启动通知书中的技术要求,编写《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施工设计》。 (三)仪器检测、调试 1、相机检测
航摄作业使用的相机应满足航摄任务的要求,由专业检测部门进行检查校正,并出具《数码相机检测报告》。
2、无人机检查
对无人机飞行平台和地面监控站进行检查和调试,保证设备器材完整,处于正常状态。 (四)人员培训
组织项目人员进行质量培训,包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等,并保存培训记录。
二、实施阶段
(一)测区踏勘
1、采集信息
项目长或操作员需对摄区或摄区周围进行实地踏勘,采集地形地貌、周边的机场、重要设施以及城镇布局等信息,为起降场地的选取、航线规划、迫降地的选择等提供资料。同时携带手持导航仪或GPS设备,记录起降场地、重要目标的坐标位置,结合已有的地图或影像资料,确定航摄飞行高度,并编写《工区踏勘报告》。
2、场地选取
根据无人机的起降方式,寻找并选取适合的起降场地,场地应按《固定翼无人机航摄作业实施细则》的要求执行。 (二)航线设计 1、地面分辨率
地面分辨率应根据航摄成图的要求,结合航摄区域的地形条件和影像用途等,在确保成图精度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缩短项目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原则在表1的范围选择。
表 1 地面分辨率
测图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地面分辨率值/cm ≤5 8-10 15-20 2、航摄时间
航摄作业应选择在合适季节的最有利气象条件下,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地表植被和其他覆盖物(如积雪、洪水和扬沙等)对摄影的不利影响,确保地面细部能够在航摄影像上显现。
航摄时,既要保证充足的光照度,又要避免过大的阴影。航摄时间一般应根据表2规定的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确定。
表 2 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和一般城镇 山地和大、中城市 太阳高度角/(°) >20 >25 ≥40 阴影倍数 <3 <2.1 <1.2 (三)现场控制
? 航摄作业前:
为保证航摄影像每架次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航摄作业前作业人员应针对飞行平台和机载设备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检查:
1、无人机飞行姿态:
俯仰角度:±3° 滚转角度:±3°
2、为得到正摄影像,要求相机放置水平并固定在机舱内。 3、作业人员要对拐点坐标、飞行高度、航线间隔、照片间隔进行检查确认,并通过地面站测试相机拍照和照片数量。
? 航摄作业中:
每条航线飞行完成后,作业人员要检查照片数量,确保飞行作业的有效性。
? 航摄作业后:
为保证航摄影像的有效性,每架次作业完成后,作业人员要立即对航摄数据质量做下列检查工作:
1、核对照片和POS点坐标数量(避免漏拍和数据下载不完整)。 2、查看照片清晰度和有无进云现象。
三、检查、整理阶段
每天应对航摄作业的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进行检查。 1、像片重叠度:
像片重叠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a)航向重叠度一般应为65%~85%,最小不应小于60%; b)航向重叠度一般应为30%~60%,最小不应小于25%; 2、像片旋角:
像片旋角一般不大于15°,在确保像片航向和旁向重叠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个别最大旋转角不超过25°。
3、区域边界覆盖保证:
航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应不少于两条基线,旁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一般应不小于像幅的50%。
4、影像质量:
a)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调柔和;应能分辨
出与地面分辨率相适应的细小地物影像。
b)影像上不应有云、雾、烟、大面积反光、污点等缺陷。虽
然存在缺陷,但不影响立体模型的连接和测绘。
5、记录资料的填写:
航摄作业相关的记录和检查表应填写完整。 6、整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