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首先看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指智慧,是大智慧。通过学习净土三经,我们现在有智慧了。我们对观想法门信受无疑了;我们的自心可以随时起妙用,能运用般若智慧,随时提起观照,这即是般若智慧。
『波罗蜜多』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到彼岸,解脱的彼岸。这部经题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心』,心有两种意义:一指我们的妙明真心,指我们能当下观想自己身着菩萨的盛装,去十方供养诸佛;指我们当下起观:无我,无我所。指这个心。 二指核心,佛讲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讲般若经。而一部《心经》,包含了全部的般若。这就是核心。它不但是般若的核心,也是佛所讲的一切经法的核心。
为什么《心经》这么家喻户晓,仅仅二百六十字,可以说是文简义丰,每一个字都有每一个字的作用。这部《心经》是佛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法的核心,真正的核心,有它独特的作用。谁学习佛法,都应认真研习这部《心经》。
所谓『经』,是指佛菩萨所讲的一切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实际上,这部经最重要的就是『观自在菩萨』。有不少人都把他翻译成观世音菩萨。但是,观自在菩萨在此有特殊的作用,特殊之处正在『观自在』,即你们现在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我们都可以观想自己不动本处,遍至十法界;我们不动身相,游历十方;我们可以将须弥山入芥子中;我们可以当下分身无数亿,去十方大作佛事;我们可以当下受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即是“观自在”。实际上,我们观想飞行也好,观想手把须弥也好,无非是体会当下的空性。
实际上,我们学习前面的经教,是为今天学习这部《心经》作铺垫。首先你要认可观想, 你才能成就“观自在”。你才能认可唯心所见的是真的,唯识所见的是假的。你不通过观想,就不明白这一点。这才是观自在菩萨。
我们今天开示的都是菩萨修行的方法,你们现在每个人都可以作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指我们在这个世间修六度万行,具足六波罗蜜。我们在这个世间自觉觉他。『照见』我们时时提起观照,运用观想法门,照见五蕴皆空。我们的般若智慧,随时都能起妙用。我们在
这个世间行六波罗蜜,具足慈悲喜舍,方能照见五蕴皆空。我们照见,是心眼所见;观想,是用心眼去观 。我们心眼所见的才是真实的。
『五蕴皆空』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 色,是指我们见到的一切物质,山河大地。我们所见的一切,包括山河大地、桌子、椅子,都属于色蕴。受蕴,我给大家打一个简单的比喻。风吹过来,吹到我们身上,我们感觉凉,这即是受蕴;太阳出来了,照在身上,感到温暖,这即是受蕴。想蕴,当我们的心面对外境时,所发生的一切思维活动,思想变化,以及回忆以前发生的事,这即是想蕴。行蕴,是指我们念念不停的思想意识——我们现在想诵经了,一会儿又想去听经了,一会儿又想去散步了,思想意识念念不停,前念接后念,念念迁流,没有止息,这即是行蕴。识蕴,指我们的识别之心,风一吹过来,我们听见风声、小鸟的鸣叫声,我们的耳识会捕捉到声音,之后去分别。这为识蕴。
『皆空』 这是本经的核心。我们当下观想五蕴皆空,当下无我,无我所。我们现在对观想法门信受了,信受这部《心经》了,可以当下观想自己身处虚空,无我,无我所;当下粉碎虚空。当下虚空法界便是我们的自性!这即是五蕴皆空。利用观想无我无我所,确实证到无我,无我所,真实地证到自己与虚空法界融合为一。这才是真正的无我,无我所。你真实地体会到了,本来无我,无山河大地,当下即是自性。当下我们这颗心,可以起妙用,观想自己化成了空气,上天入地,与虚空融合为一。一切万法都是我们自性变现的。
所以说,学习要有次第。你不学习前面的净土三经,对我所讲的不能产生信受,就无法按照《心经》里面的方法去修证,当下证得空性,见到本心。你只有对观想法门信受了,再学习这部经教,观想无我无我所,你就不害怕了,不畏惧了。你再去体会自性的妙用,即能观自在。我们利用本经的这个方法,不必说非得打坐观想。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在无我无我所之中,自性随时起妙用,当下起观,离一切相,当下即是。这才能『度一切苦厄』 ,度你生老病死苦。当你真明白了,就能灭一切生相。一切生相灭了,哪里还有生、老、病、死之苦。本来无我无我所,本来没有生,何来的灭?本来没有生灭!你听我讲经,当下就能修证,太好证了!你当下直入如来地。
这部《心经》就是这么简单!实际上,这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就包含了《心经》的全部内容;《心经》这部经,只有二百六十字,讲出了佛法的核心。而我所讲的『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又是整部《心经》的核心。我们当下安住在无我无我所之中。当下虚空法界,便是你的自性。我们可以观想,自己当下的这一念心,本来遍一切处;我们每一个心念都能遍至一切处,我们想去什么地方,动念即至。我们本无来去,随心而至。我们要明白这句话是修证方法,是这部《心经》的核心。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是指舍利弗。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弗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在《大般若经》中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 色,是指我们当下的一切物质,它离开空了吗?没离开。而空也没有离开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当下即是空,当下五蕴皆空。空即是色,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是自性变现的。所以说,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说,受、想、行、识,当下即是空性。这一段说的是实相,不二法门,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圆融无碍,当下是一。我们的色身当下即是空性,五蕴皆空。 下面要讲到十二因缘法,以及破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等,一直到生、老、病、死,互为缘起。而《心经》讲,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为什么说一部《心经》,是一乘教法,就是因为它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既破声闻乘(无苦集灭道),亦破辟支佛乘(无无明),究竟诸法实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弗说,“诸法”是指一切相,一切法,包括山河大地和我们所修的一切法。“空相”是指自性真空之相,一切诸法,当下即空。不但色空了,一切诸法也空了。 不但山河大地空了,西方极乐世界也空了。《六祖坛经》说:诸佛刹土,尽同虚空。《净名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我们现在明白了,法也是空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把我们引向不生不灭的钥匙,是一只手,是引领我们看到月亮的那只手。我们真看到月亮了,手还有用吗?没有用了。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但山河大地空了,我们所见到的一切诸相都是空的。我们运用观想法门见到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吗?当体皆空。在这儿法也空了,一切相当下即空。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尚无生相,何有灭相。这就是不生不灭。所以说,小乘声闻还有个了脱生死,我们是当下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当下,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
寂。我们虽然在这个娑婆世界,但远离了一切烦恼。不但法空了,贪嗔痴还有吗?烦恼还有吗?所造的业还有吗?一切都是当体皆空。这即是不垢不净。我们的自性在这儿是湛然不动!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是故空中无色』 这个空,有两个意义。既指空无所有的意思,也指虚空(自性真空)。尽虚空遍法界无有一切,当体皆空。我讲得更明白一下,虚空法界一切不存在。自性真空中本来无一物,虚空就是你的法身佛。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里指破世间六道凡夫法与出世间的缘觉十二因缘法,破辟支佛的知见。对小乘人讲,他不能接受。自性真空之中,无五蕴,无六根,无十二入,无十八界,无十二缘起法,当体皆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当体皆空。一切都是幻化的,无六根、六尘、六识,一切都是空中花,水中月。众生在这儿是枉受轮回。众生苦不苦?苦。“无无明”,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都说破无明,其实当下本没有无明。当下即是我们的妙明真心。本来没有无明,哪有无明尽?本来无我,哪有老死?没有老死,哪有老死尽?『无苦集灭道』,这是破声闻乘的四谛法,没有缘觉了,声闻更没有了。对声闻说有苦,集,灭,道。对我们来讲,当体皆空。这是指声闻界。
『无智亦无得』 这是指菩萨界法与佛界法。有菩提可得吗?无菩提可得。有佛果可证吗?无佛果可证。还有六波罗蜜可得吗?菩萨虽修六波罗蜜,而实无能修所修,六波罗蜜本不可得。在《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檀波罗蜜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不可得。佛十力,乃至佛十八不共法亦不可得。菩提心,無上菩提皆不可得。不可得中無可得,不可得。是故世尊!無菩薩住菩提心,求無上菩提者。”
这个智,是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中的智慧。此之智慧,以及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都不可得。这即是无智亦无得。《楞严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不管修行多长时间,毕竟还是无智亦无得。只要有所得,就不正确。有所证,还有一个能证,就不正确。还有一个能持戒之心,所持戒之法,还有个我持戒,我修得不错,只要有我,就是没到家。修到家,也没持戒,也没犯戒,因为本来没有我;虽然修六度万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