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 鲁科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7:26: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

样性 鲁科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单质只有石墨和金刚石

B.金刚石与C60两种碳的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相差无几,化学性质相似 C.CO2和CO都是碳的氧化物,也都是酸性氧化物

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的CO2相等

解析:选D。A项,自然界中存在着碳元素的多种同素异形体;B项,金刚石与C60两种晶体物理性质差异较大;C项,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2.近几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都是围绕“低碳生活”而确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告别含碳物质

B.尽量节约能源,推广使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21314

C.尽量使用含C 的产品,减少使用含C或C的产品 D.逐步推广天然气,代替石油和煤的使用

121314

解析:选B。绿色植物中也含有碳元素;C、C、C互为同位素,它们都是碳元素,燃烧后都生成CO2;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燃烧后也释放出CO2。

3.不能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的实验操作是( ) A.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物质,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B.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C.分别在这两种固体中,滴加同浓度的稀盐酸

D.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

解析:选D。在加热时2NaHCO3=====Na2CO3+H2O+CO2↑,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A可以;加入CaCl2溶液时,只有Na2CO3产生CaCO3白色沉淀,B也可以;加入盐酸后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NaHCO3冒出气泡快,C可以;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两者都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

4.(2012·山东济南高三月考)有A、B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某学生分别在它们的侧管中装入1.06 g Na2CO3和0.84 g NaHCO3,A、B中分别有10 mL相同浓度的盐酸,将两个侧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各自的试管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气球膨胀速率大

-1

B.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大于或等于2 mol·L

-1

C.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小于或等于1 mol·L

+-

D.最终两试管中Na、Cl的物质的量一定相同

解析:选B。无论盐酸浓度大小,是否过量,加入Na2CO3的装置产生CO2的速率慢,A项不正确;n(Na2CO3)=n(NaHCO3)=0.01 mol,若产生的CO2相同,则n(HCl)≥0.02 mol,即c(HCl)≥2

-1-1

mol·L,B项正确;若c(HCl)≤1 mol·L,A装置不会产生CO2气体,C项不正确;A装

++

置中c(Na)是B装置中c(Na)的2倍,D项不正确。

5.(2012·河南郑州一中高三期中考试)如图所示为常见气体制备、分离、干燥和性质验证的部分仪器装置(加热设备及夹持固定装置均略去),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仪器装置可任意选用,必要时可重复选择,a,b为活塞)。

(1)若气体入口通入CO和CO2的混合气体,E内放置CuO,选择装置获得纯净干燥的CO,并验证其还原性及氧化产物,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能验证CO氧化产物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停止CO和CO2混合气体的通入,E内放置Na2O2,按A→E→D→B→H装置顺序制取纯净干燥的O2,并用O2氧化乙醇。此时,活塞a应________,活塞b应________,需要加热的仪器装置有________(填代号),m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目的之一:获得纯净干燥的CO:可首先使CO、CO2混合气体通入A装置中,以吸收其中的CO2,从A中逸出的气体再进入C,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检验CO2是否已完全被NaOH溶液吸收,从C中逸出的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B装置进行干燥。目的之二:验证CO的还原性及氧化产物:CO的还原性可通过盛有CuO的E管中固体颜色的变化来证明,氧化产物CO2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因此总的连接顺序是ACBECF,若A、B之间的C装置中溶液保持澄清,E、F之间的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则证明CO的氧化产物是CO2。

(2)实验(1)中通入CO、CO2时,A中的NaOH已与CO2反应生成了Na2CO3,只要将稀硫酸滴下就可以与Na2CO3反应生成CO2,然后CO2气体经过Na2O2后又反应生成O2,将O2依次通过D(除去未反应的CO2)、B(除去水蒸气),就可以得到纯净干燥的O2,乙醇催化氧化可生成乙醛。 答案:(1)ACBECF A、B之间的C装置中溶液保持澄清,E、F之间的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

Cu

(2)关闭 打开 k、m 2CH3CH2OH+O2――→2CH3CHO+2H2O △

1.(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将足量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所含离子还能大量共存的是( )

+2---

A.K、SiO3、Cl、NO3

++3+2-

B.H、NH4、Al、SO4

+2--2-

C.Na、S、OH、SO4

+---

D.Na、C6H5O、CH3COO、HCO3

解析:选B。A项通入足量CO2气体时,生成H2SiO3沉淀;C项通入足量CO2时,OH与CO2反

---

应生成HCO3;D项通入足量CO2时,C6H5O与CO2、H2O反应生成C6H5OH和HCO3。

2.(2010·高考福建卷)下表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

选项 X Y Z A Na NaOH NaHCO3 B Cu CuSO4 Cu(OH)2 C C CO CO2 D Si SiO2 H2SiO3

不完全燃烧

解析:选C。NaHCO3不能一步到Na,A错误;Cu(OH)2不能一步到Cu,B错误;2C+O2=====

点燃点燃

2CO,2CO+O2=====2CO2,2Mg+CO2=====2MgO+C,C正确;SiO2不能一步到H2SiO3,H2SiO3也不能一步到Si,D错误。 3.(2010·高考重庆卷)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议题。下列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是( ) .A.用纯碱制玻璃 B.用煤炭作燃料 C.用铁矿石炼铁 D.用氨制碳酸铵

解析:选D。纯碱制玻璃反应式为Na2CO3+SiO2高温,Na2SiO3+CO2↑;煤炭燃烧反应式为C

点燃高温+O2=====CO2;铁矿石炼铁的反应式为FexOy+yCO=====xFe+yCO2;用氨制碳酸铵的反应式为

2NH3+CO2+H2O===(NH4)2CO3,只有D项不产生CO2。

1.碳是自然界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不停地转化、循环,构成了生机盎然的物质世界,如图为自然界中碳的循环图。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 .

A.过程①中还可能有另外的含碳物质产生

B.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主要是通过CO2的生成和消耗来实现的 C.加速过程②将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只有使图中所示的各转化的总体保持基本平衡,才能维持大气中CO2的含量相对稳定 解析:选C。首先读懂图,看清楚过程①、②表示的意义,再根据所学知识逐项验证。腐生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不但能生成CO2,也会生成其他含碳物质,如CH4等,A项正确;据题示可知,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主要是通过CO2的生成和消耗来实现的,B项正确;加速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C项不正确;只有CO2的释放和消耗保持基本平衡,才能维持大气中CO2的含量相对稳定。

2.(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模拟)炭雕(如图)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苯、甲醛、烟雾等有害气体进行有效吸附。取一块制作炭雕的下脚料,进行下面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将炭雕下脚料在空气中加热,可以得到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将炭雕下脚料研成粉末,加入到稀的红墨水中,红墨水退色

C.将炭雕下脚料研成粉末,与氧化铜粉末混合加热,可以得到红色固体

D.将炭雕下脚料加入到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静置一段时间,黄绿色变浅,其原因是炭雕下脚料中的物质与氯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选D。含有活性炭的炭雕具有活性炭的性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具有吸附性,既能吸附气体,也能吸附有色液体,加热条件下还具有碳的还原性,故选项A、B、C正确。选项D错误。

通过灼热的炭层通过灼热的炭层

3.由一气体甲开始,可发生如下四个变化:甲气体――→乙气体――→丙

通过灼热CuO通过石灰水气体――→乙气体――→丁固体,则甲、乙、丙、丁分别为( ) A.CO2、CO、O2、CaO B.O2、CO、CO2、CaCO3 C.O2、CO2、CO、CaCO3 D.CO、CO2、O2、Ca(OH)2

解析:选C。以丙气体作为突破口,丙通过灼热的CuO后生成的乙气体可与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说明乙是CO2,丁是CaCO3,丙是CO,则甲是O2。

4.(2012·山东师大附中高三质检)向一定量的K2CO3溶液中缓慢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各离子数目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溶液中各离子数目与图中四条曲线的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a -b +c 2-d -A Cl K CO3 HCO3 +2---B K CO3 Cl HCO3 +2---C K CO3 HCO3 Cl +--2-D K HCO3 Cl CO3 2-+--+

解析:选C。分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CO3+H===HCO3,HCO3+H===H2O

+-2--

+CO2↑,由此分析n(K)不变,n(Cl)一直增大,n(CO3)减小,n(HCO3)先增大后减小,符合的只有C。

5.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CO2时,最佳的除杂试剂和方法是( ) A.水、浓H2SO4洗气

B.饱和Na2CO3溶液、浓H2SO4洗气 C.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洗气 D.NaOH溶液、浓H2SO4洗气 解析:选C。用石灰石与盐酸制取的CO2中含有HCl和H2O(g),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HCl(同时又产生CO2),用浓H2SO4吸收水蒸气。 6.已知X、Y、Z、W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则W、X不可能是( ) .

① ② ③ ④ W 盐酸 Cl2 CO2 NH3·H2O X Na2CO3溶液 Fe Ca(OH)2溶液 AlCl3溶液

A.仅① B.仅②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Fe与Cl2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无关,只能生成FeCl3;NH3·H2O与AlCl3反应的产物只能是Al(OH)3。

7.(2012·安徽蚌埠高三六校联考)向含有0.2 mol NaOH和0.1 mol Ba(OH)2的溶液中持续

5

稳定地通入CO2气体,当通入气体为8.96 L(0 ℃,1.01×10Pa)时立即停止,则这一过程中,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与通入CO2气体的体积关系图像正确的是(气体的溶解和离子的水解忽略不计)( )

解析:选C。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a(OH)2+CO2===BaCO3↓+H2O ① 2NaOH+CO2===Na2CO3+H2O ② BaCO3+CO2+H2O===Ba(HCO3)2 ③ Na2CO3+CO2+H2O===2NaHCO3 ④

+2+-

当未通入CO2气体时,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Na、0.1 mol Ba、0.4 mol OH;

当通入2.24 L CO2气体时,发生反应①,此时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Na、0.2 mol -+

OH;当通入4.48 L CO2时,发生反应②,此时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Na、0.1

2-+

mol CO3;当通入6.72 L CO2时,发生反应④,此时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Na、

0.2 mol HCO3;当通入8.96 L CO2时,发生反应③,此时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2+-

Na、0.1 mol Ba、0.4 mol HCO3。对比图像可知选项C正确。

8.(2012·上海浦东区高三第一次模拟)800 ℃时,将1 mol CO和1 mol水蒸气通入2 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g)+H2O(g)CO2(g)+H2(g),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内CO2的浓度为0.3 mol/L,此时再向容器内通入1 mol水蒸气,并保持温度不变,则达到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可能为( ) A.0.9 mol B.0.6 mol C.0.3 mol D.1.2 mol 解析:选A。由于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因此再向容器内通入1 mol水蒸气时,CO2的物质的量应大于0.6 mol,但CO又不可能完全转化为CO2,所以CO2的物质的量应介于0.6~1 mol之间。 9. 如图所示,试管①中盛有96 ℃的水,试管②中充满气体B,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充分反应后打开试管夹K,发现试管①中的水立刻沸腾。则A与B可能是( )

A.水与甲烷

B.稀硫酸与一氧化碳

C.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二氧化碳 D.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

解析:选D。由①中水沸腾推断B中气体被A中液体吸收,导致体系压强变小,选项中只有浓NaOH溶液可吸收CO2气体。

10.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盐,可用做去垢剂和食用碱。某研究性学习小组

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能演练高分跨栏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 鲁科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8t385fr3i9pg7z7hdvh6c4rp7oypx00st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