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4 12:06: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江西省)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17.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4分)

[参考答案]:书面语加工时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书面语加工时要考虑口语进行大众

化 [解析]:此类题目不能照抄标题,全文围绕书面语这个关键词,提出两个要求,书面语加工时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和大众化

18.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处分析其作用。

[解析]:一、(1)爱好写作的人应该爱语言,掌握好语言。二、(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三、(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题目中所说的两个观点应该是二、三两个分论点,于是应该选取在论证两个分论点的时候所使用的事实论据,其中二分论点论据有:“故作姿态\、“七月流火”和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三例;三分论点论据:“最好水平”、“不以为然”。分别选取-例,事实论据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并且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再结合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通过举反例来更加突出论点。

[参考答案]: (1) 运用了报道中使用“七月流火\的真实例子,一味盲目乱用书面语,甚至不顾“七月流火”并不是形容天气炎热,来反面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一旦盲目使用反而会闹笑话,增强分论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更加突出书面语绝不能脱离口语。(2)运用了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样的反面典型事例,表现了过于口语化的语言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充分有代表性地突出书面语应当规范的分论点,真实可信。 19、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解析]从上一题文章分析可知答案应该从612段寻找答案其中:(6、7)书面语应当要规范。(8、9)举例一些书面语不规范(10)既要规范也要大众(11)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12)规范的标准不断变化发展 [参考答案]:从三个方面,一、既要规范也要大众二、不能用“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三、规范的标准不断变化发展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一)综合性学习(6分)

21.班级拟开展“走进名著,与作者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以“一位忠实的读者”的名义,给作者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探究成果,字数200左右。

[专题探究]

专题一:孙悟空的“不变”《西游记》)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书信撰写,相比较于常见的名著推荐语、情节填空、名著人物分析等题型来说,要更加具有综合性。给出的三个专题,给出了有限的选择,学生可根据对名著的了解情况(主要人物、作者、部分内容)进行选择。注意题目要求:采用书信体,字数200字左右,收信方为名著作者,写信方即落款名应为“一位忠实的读者”。切忌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专题一:孙悟空的“不变”一永不言 败的战斗精神;重情重义的个性等。 孙悟空能在每次师徒陷入危难的时候助他们脱离险境,靠的不仅仅是七十二变的本领,更多的是他身上的那种敢于拼搏,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举出一些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观察一具 有耐心细心的科研精神。

法布尔观察昆虫的三件事:1.趴着地上观察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四个小时;2.爬上果树看螳螂而忘了时间;3.趴在石头上观察昆虫-整天:法布尔在普温斯教书时,经常到附近一条沙路上观察昆虫。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一艾 青诗欢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对大地母亲的热爱,对勤劳的中国人民的赞扬,还凝聚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我爱这土地》

太阳——象征着希望,是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如《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示例:

尊敬的法布尔先生:

您好!我是您的一位忠实读者,最近拜读了您的作品《昆虫记》,收获良多!

我也喜欢昆虫,读完此书兴趣更浓,也从书中学到您的一些观察方法。在观察蚂蚁的时候,您伏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了四小时;爬到树上观察螳螂活动,别人误解来抓时才惊醒过来!这样全神贯注,耐心细致,沉浸其中,才有了详尽真实的多彩记录。向您学习!

最后,感谢您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优秀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您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也让我们学会如何去观察和热爱。

此致

敬礼

一位忠实的读者 2019年6月17日 (威海市)

(福建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 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 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16. 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17. 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D 16. ①要知晓文化家底;②要挖掘文化遗产;③要深入研究文化。 17. ①重要文化遗产;②民间文化遗产;③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解析】

【15题详解】

D“分总结构”错误,是总分结构。

【1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写作思路的理解。第一段“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提出问题,接下来分别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把握介绍的内容,第二段“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第四段“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第五段“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三方面来解答。

【17题详解】

仔细阅读这几个段,所举三个例子是有大小之分的,第一个“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角度来写的,第二个“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从民间文化遗产角度来写的第三个“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从少数民

族的文化遗产角度来写的。

(兰州市)焕发自省的力量

何聪

①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时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②“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当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凡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③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已”。古人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乡人怂恿他打虎擒蛟,巴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周处射虎杀蛟三日,回来后得知人们以为他已死而皆相庆贺,始悟乡人患己之甚,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终为忠臣孝子。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④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⑤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

(选自201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7. 选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限30个字以内) 18.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先提出观点,再分别论述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这是总分总式结构。 B. 第②段论述的重点是:人们危机时刻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 C. 选文引用周处自省改过的事例,论证自省可以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道理。

D. 第⑤段总结焕发自省力量的意义: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水位。 19. 选文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是否影响文意的表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 第③段除举例论证外,还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7. 自省精神有利于减少自己的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 18. B 19. 影响。第②段和第③④段分别对应中心论点中“自省可以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和“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内容,是递进的逻辑关系。 20.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心论点的概括。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的特征,其次,掌握寻找中心论点的方法。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结合文章第①段“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可以概括出选文要说明的道理是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 【18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CD.正确;B.有误;本段列举人们在危急时刻会反省自己的不足,在平常时候却容易失去警觉的例子,重在论述人无论何时都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己的短板,而不仅仅是在危急时刻。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论证思路的分析。首先要理清结构,再逐段概括要点,对段意进行合并同类的基础上,仔细体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段落之间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第②段从“凡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已原因,位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可知这一段论述的是凡事责人而不自省的不良后果,由此说明自省的重要作用,紧着③④段就论述了自省的力量,这样的论证思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由此就可以判断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会影响文意的表达。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判定及其作用的分析。第③段开头引用了“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度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说有沉沧”的名言,结尾也引用了“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的俗语,故此段还运用了道理论证,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论证中心服务的,明确本段的论点,结合举例论证的作用进行分析整合即可。本段的论点是第一句。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天水市)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8uqo9cudb9epjx24qwd4i6jo0x1tb012a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