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病理生理学 期末考试练习题(必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2:55: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D.凝血酶大量生成和广泛微血栓形成 E.凝血功能紊乱

20.在下列疾病中,哪一项是引起DIC最常见的疾病: A.恶性肿瘤 B.产科意外 C.代谢性疾病 D.大手术创伤 E.感染性疾病

21.引起凝血酶生成增加导致DIC的主要机制是: A.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B.ATIII活性下降 C.FXI被大量激活 D.FXII被激活 E.TFPI减少

22.下列哪项不是DIC发生的直接原因: A.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 B.血细胞的大量破坏 C.血液淤血

D.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E.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26.严重创伤引起DIC的直接原因是: A.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B.大量RBC和血小板受损 C.继发于创伤性休克 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E.活化凝血因子的清除功能受损?

27.典型DIC的血液凝固性障碍过程常表现为: A.持续高凝状态 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D.原发性低凝状态 E.高凝与低凝并存

28.DIC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其主要的原因是: A.凝血系统被激活 B.补体系统被激活 C.激肽系统被激活 D.血管的严重损伤

E.纤溶系统激活,并远大于凝血反应的强度 29.继发性纤溶增强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指标是: A.血浆中PA活性增高 B.血浆中纤溶酶活性增高

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 D.血浆中出现大量的D-二聚体 E.血浆中FDP大量增加

30.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超过消耗的情况可见于: A.轻度DIC

B.急性型DIC高凝期 C.慢性型DIC D.亚急性型DIC

E.急性型DIC消耗性低凝期

31.DIC患者引起出血的主要因素是: A.C3a、C5a形成增加 B.血浆抗凝物ATIII增多 C.FDP形成 D.血管损伤 E.MODS

32.在DIC过程中纤溶系统激活,其最主要的机制: A.VEC在纤维蛋白、BK刺激下释放t-PA B.凝血酶、XIIa和激肽释放酶大量产生 C.蛋白C系统激活,起到促纤溶作用 D.大量促纤溶药物(尿激酶)应用 E.PAI、α2-AP产生受到抑制

33.当异型输血造成急性溶血时,导致DIC的主要机制:A.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TF B.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III

C.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DP和红细胞素 D.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P和TF E.以上都不对

34.代偿性DIC时,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凝血因子均正常,3P试验(±)

23.组织损伤后释放出的TF,通过下列何种途径启动凝血系统:

A.激活FX B.激活FVIII

C.形成FVIIa-TF复合物 D.激活FXII E.激活FV

24.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通过下列哪个因子与胶原结合: A.TM B.FXII C.TXA2 D.vWF E.TF

25.DIC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A.出血 B.休克 C.MODS D.贫血 E.SIRS

B.血小板,凝血因子明显↓,3P试验(+)

C.血小板明显↓,凝血因子正常,3P试验(-) D.血小板、凝血因子均↑,3P试验(+) E.血小板正常,凝血因子↓,3P试验(+)

35.DIC患者出现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 A.代偿型DIC B.失代偿型DIC C.急性DIC早期 D.慢性DIC E.轻度DIC

36.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其主要原因是: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微循环血流淤滞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多

37.DIC时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 A.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B.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

C.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

D.出血可影响血容量

E.阻力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38.下列哪项是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发生DIC的主要原因: 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C.引起广泛的内皮细胞损伤 D.发热和粒细胞破坏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39.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易诱发DIC的主要因素是: A.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生成增加 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清除减少 D.释放溶酶体酶增加 E.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40.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时,第一次注射小剂量内毒素的主要作用为:

A.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 B.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 C.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 D.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E.消耗体内的纤溶酶

41.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

A.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B.激活血小板

C.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 D.抑制纤溶系统活性

E.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42.急性DIC时各种凝血因子减少,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 A.凝血酶原

B.Ca2+

C.纤维蛋白原 D.FX E.FVII

43.子宫和肺在手术或损伤时,易发生出血,其原因与下列哪项有关?

A.能释出大量抑制凝血酶的物质 B.血管特别丰富,不易形成凝血块 C.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 D.能释放出大量PAI E.富含肝素类物质

44.补体成分C3a和C5a在DI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 A.促进组胺释放和吸引白细胞、单核细胞 B.促进凝血因子活化 C.激活纤溶系统

D.分解活化的凝血因子

E.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45.不可能由DIC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为: A.急性肾功能衰竭 B.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C.黄疸及肝功能衰竭

D.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 E.席汉氏综合症

46.暴发型流脑合并华-佛氏综合征的机制是: A.内毒素血症

B.细菌栓子阻塞肾上腺血管

C.DIC导致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 D.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E.血管痉挛导致肾上腺缺血 47.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溶血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48.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C.纤维蛋白细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D.微血管内形成了大量微血栓 E.小血管强烈收缩

49.最能反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项目是: A.凝血酶原时间(PT) B.凝血酶时间(TT) C.裂体细胞计数 D.血小板计数 E.红细胞计数

50.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是检测血浆中: A.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B.纤维蛋白单体的含量 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D-二聚体

E.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51.一般认为血小板数目为多少时,对DIC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A.< 250′109/L B.< 200′109/L C.< 150′109/L D.< 100′109/L E.< 50′109/L

52.急性DIC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检测的结果? A.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 D.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5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DIC均可出现皮肤大片瘀斑,下述何种试验无助于两者的鉴别? A.凝血酶原时间 B.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C.血小板计数 D.3P试验

E.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 54.对DIC治疗,下述哪一项原则是正确的? A.先治疗DIC,再处理原发病

B.对早期疑似DIC者即可用肝素作试验性治疗 C.DIC早期需做预防性纤溶抑制治疗 D.一经确诊DIC,立即作抗凝治疗 E.DIC后期慎用或不用肝素

55.D-二聚体是下列哪项的重要标志物: A.凝血酶激活 B.微血栓降解 C.a2-AP激活

D.纤维蛋白原降解 E.AT-Ⅲ降解 X型题(1~34)

1.凝血酶通过下列哪些途径正反馈地加速凝血酶产生: A.激活FXI B.激活FV

C.通过激活血小板促进凝血酶诱导FXI的活化 D.激活FVIII E.激活FVII

2.细胞抗凝是指:

A.细胞释放抑制蛋白酶

B.血管内皮细胞TM-PC系统抗凝功能 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 D.肝细胞合成抗凝血因子 E.肺组织合成抗凝血因子 3.体液抗凝主要是指: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C.激肽释放酶系统

D.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E.蛋白C为主的蛋白酶类抑制物

4.下列哪些途径是通过APC水解FVa、FVIIIa起抗凝作用: A.阻碍由FVIIIa 和FIXa组成FX激活物 B.限制FXa与血小板的结合

C.阻碍由FVa和FXa组成的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D.使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灭活 E.使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

5.下列哪些物质具有抑制纤溶系统活性作用: A.PAI-1 B.C1抑制物 C.a2-AP

D.a2-巨球蛋白

E.PCI(蛋白C抑制物)

6.能使粘附于胶原的血小板活化的激活剂有: A.凝血酶、胶原

B.ADP、TXA2、PAF C.外毒素 D.肾上腺素

E.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7.下列哪些因素导致获得性ATIII合成减少: A.肾脏功能严重障碍

B.肠消化吸收蛋白质功能障碍 C.肝脏功能严重障碍 D.口服避孕药 E.Vit K缺乏

8.出血是多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但出血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A.一般性止血治疗效果较差

B.出血的程度与频度与局部损伤程度不相符合 C.有反复出现、不易解释的自发性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的病史

D.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占相当比例 E.常伴有严重的创伤病史

9.引起维生素C缺乏症的主要病因有: A.营养不良 B.酗酒 C.血液透析 D.甲亢 E.吸烟

10.依赖维生素K而合成的凝血因子有: A.凝血酶原 B.FIX C.PC、PS

D.FVII E.FX

11.下列哪些途径是内毒素引起DIC的机制: 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

B.激活PAF,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C.释放细胞因子使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 D.使损伤内皮细胞表达TM、HS减少 E.直接激活VII,启动凝血系统。

12.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诱发DIC的原因是: A.吞噬、清除促凝物质的功能严重障碍 B.清除活化、聚集血小板功能减弱 C.受损单核-巨噬细胞释放ADP增加 D.清除纤溶酶、FDP的功能严重障碍 E.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的功能被封闭 13.严重酸中毒诱发DIC形成的机制有: A.使RBC破损释放ADP增加

B.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启动凝血系统 C.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D.使凝血因子的酶活性增高 E.肝素抗凝活性减低

14.严重肝硬化患者易发生DIC是由于: A.肝脏合成抗凝物质减少

B.肝细胞大量坏死释放出组织因子 C.肝脏灭活活化凝血因子减少 D.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

E.肝细胞大量坏死释放出溶酶体酶

15.组织因子大量入血主要见于下列何种病因: A.严重创伤 B.恶性肿瘤 C.严重烧伤

D.急性过敏反应 E.宫内死胎

16.DIC的病理过程应包含下列哪些特征: A.广泛微血栓形成 B.裂体细胞的出现 C.出血

D.有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 E.MODS

17.下列哪些是影响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B.血液的高凝状态 C.促凝物质异常入血 D.微循环障碍 E.肝功能严重障碍

18.急性溶血导致RBC大量破坏时,可通过下列哪些途径引起DIC:

A.释放TF和t-PA B.释放ADP C.释放血红蛋白 D.释放大量膜磷脂 E.释放ATP

19.DIC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血管损伤 B.纤溶系统激活 C.FDP生成增加

D.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 E.ATIII、TFPI增加

20.在(继发性)纤溶系统中纤溶酶的作用是: A.降解纤维蛋白原 B.降解纤维蛋白 C.水解组织因子 D.水解凝血酶

E.水解FV、FVIII、FXII

21.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可以在: A.凝血功能亢进的同时发生 B.凝血功能亢进之前发生

C.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t- PA增加之后发生 D.凝血功能亢进之后相继发生 E.凝血功能代偿性恢复之后发生

22.临床上由纤溶系统活性降低或抑制引起血栓的原因有: A.先天性纤溶酶原缺陷症 B.PAI-1过多 C.a2-AP过多 D.PA释放缺陷 E.APC抵抗症

23.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通过下列哪些体液因子介导: A.TNFa B.IL-1 C.IFN D.PAF E.cAMP

24.产科意外引发DIC主要见于下列哪些情况: A.子宫恶性肿瘤 B.产后感染 C.宫内死胎 D.羊水栓塞 E.胎盘早期剥离

25.急性肝坏死诱发DIC的机制是: A.合成抗凝物质减少 B.坏死时可大量释放TF

C.某些病因(病毒、某些药物)激活凝血因子 D.灭活活化凝血因子减少 E.合成凝血物质增多

26.下列哪些脏器易在DIC发病过程中受损: A.脑 B.心脏 C.肝脏 D.肺 E.肾脏

27.下列哪些实验室检测能确定DIC患者已进入纤溶期: A.凝血酶原时间 B.凝血酶时间测定 C.3P试验

D.D-二聚体试验 E.纤溶酶原含量测定

28.3P试验呈阳性表示血浆中存在: A.FM

B.X-FM片段

C.FM与FX解离后形成聚合物 D.D-二聚体 E.X片段

29.在DIC发病过程中易导致内分泌障碍疾病是: A.华-佛综合征 B.席汉综合征 C.甲亢

D.Cushing综合症 E.低血糖综合症

30.DIC引起休克常有以下哪几种特点: A.突然出现休克或与病情不符 B.有MODS出现

C.对休克的综合治疗缺乏反应,病死率高 D.伴有严重广泛的出血及四肢末梢的紫绀 E.多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1.恶性肿瘤晚期容易并发DIC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肿瘤细胞表达和释放组织因子 B.继发性高凝状态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D.肿瘤细胞黏附分子过表达 E.肿瘤细胞释放纤溶抑制物质

32.DIC的治疗中下列哪些治疗原则是正确的? A.肝素应于DIC的高凝期和消耗性低凝期应用 B.原发性疾病的防治

C.确诊为急性DIC后可静脉输入适量中分子右旋糖酐 D.DIC出血明显时立即使用6-氨基己酸 E.凡是DIC都可使用链激酶治疗

33.患者男性,25岁。因车祸入院,查体:右下肢粉碎性骨折和大面积软组织创伤、出血,入院6小时后,血压:9.1/6.35kPa,实验室检测:血小板120×109/L,TT、PT实验时间延长,血浆Fg0.8g/L(正常值1.8g/L),血FDP测定55mg/L(正常值10mg/L),血浆D-二聚体试验9mg/L(正常值小于5 mg/L),PLg 95mg/L(正常值240mg/L)。下列哪些诊断符合该患者病理生理变化? A.急性DIC B.亚急性DIC C.代偿性DIC

D.高凝期状态

E.进入继发性纤溶期

34.患者男性,48岁。因化脓性腹膜炎入院,查体:皮下和黏膜出血,血压:8/5.32kPa,实验室检测:出血时间2min,凝血时间6min以上不凝,血小板120×109/L,PT实验时间延长,血浆Fg1.0g/L(正常值1.8g/L),血FDP测定65mg/L(正常值10mg/L)。入院诊断:急性DIC合并休克。请回答:下列哪些是该患者发生DIC的主要机制?

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

B.激活PAF,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C.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暴露出带负电荷的胶原 D.使损伤内皮细胞上的TM、HS表达减少 E.释放炎症介质使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 三、简答题

1.为什么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易发生紫癜? 2.为什么恶性肿瘤易发生血栓?

3.血小板质的异常引起出血病的原因有哪些? 4.为什么急性DIC患者会发生休克?

5.为什么临产孕妇在产科意外时,易发生DIC? 四、问答题

1.分析DIC时出血的原因和机制,并说明与DIC发展过程中所出现某些病理变化间的关系2.论述内毒素如何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DIC的发生。 3.试论急性DIC时凝血功能亢进与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之间转化关系。

4.3P实验与D-二聚体试验有何区别?各自有何临床检测意义? 5.伤寒菌感染的败血症患者出现明显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有淤斑。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延长(>4min),PT实验时间延长,血浆纤溶酶原减少(100mg/L),血小板减少(70×109/L),血FDP含量增高(300mg/L),血浆D-二聚体试验阳性(32mg/L)。 问:①从DIC分期看,患者主要处于什么期?为什么? ②试述伤寒菌感染的败血症引起DIC的可能途径与机制。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习题答案)

26.下列哪些脏器易在DIC发病过程中受损: A.脑 B.心脏 C.肝脏 D.肺 E.肾脏

27.下列哪些实验室检测能确定DIC患者已进入纤溶期: A.凝血酶原时间 B.凝血酶时间测定 C.3P试验

D.D-二聚体试验 E.纤溶酶原含量测定

28.3P试验呈阳性表示血浆中存在: A.FM

B.X-FM片段

C.FM与FX解离后形成聚合物 D.D-二聚体 E.X片段

29.在DIC发病过程中易导致内分泌障碍疾病是: A.华-佛综合征 B.席汉综合征 C.甲亢

D.Cushing综合症 E.低血糖综合症

30.DIC引起休克常有以下哪几种特点: A.突然出现休克或与病情不符 B.有MODS出现

C.对休克的综合治疗缺乏反应,病死率高 D.伴有严重广泛的出血及四肢末梢的紫绀 E.多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1.恶性肿瘤晚期容易并发DIC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肿瘤细胞表达和释放组织因子 B.继发性高凝状态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D.肿瘤细胞黏附分子过表达 E.肿瘤细胞释放纤溶抑制物质 32.DIC的治疗中下列哪些治疗原则是正确的? A.肝素应于DIC的高凝期和消耗性低凝期应用 B.原发性疾病的防治

C.确诊为急性DIC后可静脉输入适量中分子右旋糖酐 D.DIC出血明显时立即使用6-氨基己酸 E.凡是DIC都可使用链激酶治疗

33.患者男性,25岁。因车祸入院,查体:右下肢粉碎性骨折和大面积软组织创伤、出血,入院6小时后,血压:9.1/6.35kPa,实验室检测:血小板120×109/L,TT、PT实验时间延长,血浆Fg0.8g/L(正常值1.8g/L),血FDP测定55mg/L(正常值10mg/L),血浆D-二聚体试验9mg/L(正常值小于5 mg/L),PLg 95mg/L(正常值240mg/L)。下列哪些诊断符合该患者病理生理变化? A.急性DIC B.亚急性DIC C.代偿性DIC D.高凝期状态

E.进入继发性纤溶期

34.患者男性,48岁。因化脓性腹膜炎入院,查体:皮下和黏膜出血,血压:8/5.32kPa,实验室检测:出血时间2min,凝血时间6min以上不凝,血小板120×109/L,PT实验时间延长,血浆Fg1.0g/L(正常值1.8g/L),血FDP测定65mg/L(正常值10mg/L)。入院诊断:急性DIC合并休克。请回答:下列哪些是该患者发生DIC的主要机制?

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

B.激活PAF,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C.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暴露出带负电荷的胶原 D.使损伤内皮细胞上的TM、HS表达减少 E.释放炎症介质使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 三、简答题

1.为什么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易发生紫癜? 2.为什么恶性肿瘤易发生血栓?

3.血小板质的异常引起出血病的原因有哪些? 4.为什么急性DIC患者会发生休克?

5.为什么临产孕妇在产科意外时,易发生DIC? 四、问答题

1.分析DIC时出血的原因和机制,并说明与DIC发展过程中所出现某些病理变化间的关系2.论述内毒素如何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DIC的发生。 3.试论急性DIC时凝血功能亢进与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之间转化关系。

4.3P实验与D-二聚体试验有何区别?各自有何临床检测意义? 5.伤寒菌感染的败血症患者出现明显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有淤斑。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延长(>4min),PT实验时间延长,血浆纤溶酶原减少(100mg/L),血小板减少(70×109/L),血FDP含量增高(300mg/L),血浆D-二聚体试验阳性(32mg/L)。 问:①从DIC分期看,患者主要处于什么期?为什么? ②试述伤寒菌感染的败血症引起DIC的可能途径与机制。 26.下列哪些脏器易在DIC发病过程中受损: A.脑 B.心脏 C.肝脏 D.肺 E.肾脏

27.下列哪些实验室检测能确定DIC患者已进入纤溶期: A.凝血酶原时间 B.凝血酶时间测定 C.3P试验

D.D-二聚体试验 E.纤溶酶原含量测定

28.3P试验呈阳性表示血浆中存在: A.FM

B.X-FM片段

C.FM与FX解离后形成聚合物 D.D-二聚体 E.X片段

29.在DIC发病过程中易导致内分泌障碍疾病是: A.华-佛综合征 B.席汉综合征 C.甲亢

D.Cushing综合症 E.低血糖综合症

搜索更多关于: 病理生理学 期末考试练习题(必备) 的文档
病理生理学 期末考试练习题(必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910z0tlyx0weks4q3d3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