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3.
1. 2.
3.
1. 2.
3.
4.
动和系统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就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方式的记忆。
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瞬时记忆,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持续时间通常为1秒;短时记忆,其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以内上的记忆叫短时记忆,持续时间为2.5——20秒,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模块;长时记忆。
识记的分类:根据是否有明确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也分别叫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理解,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1) 提高正确使用记忆方法的能力。包括发展意义识记和正确组织复习,锻炼记忆能力。 (2) 明确记忆的目的,提高记忆效率。 (3)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4) 提高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5) 让多种器官参与记忆。
(6) 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 的过程。
想象种类: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者加上一定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再造出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需要借助现实的凭借,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新想象的过程。幻想是指向于未来的、与一定生活愿望相结合的想象,它所创造的是人类所期望的未来的事物的形象。 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
(1) 以学科教学为基础,把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贯彻到每一节课和每一科目 (2) 以兴趣小组为辅助,强化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3) 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场所,扩大中学生的视野 (4) 为中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情感
(5) 带领中学生参加实践,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
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其两大特点。
思维的概括性的两个方面:第一,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对事物的本质认识;第二,思维不仅能揭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还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即规律。 思维的过程:
(1)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把事物包含的各种属性、
特征从整体中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思维过程,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各个属性结合起来。
(2) 比较、概括和系统化。比较是在认识上将各种不同事物加以分析,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
相互联系的过程,概括是在认识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结合起来的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系统化就是把各种事物归入一定的顺序,确定他们的关联和联系,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
(3) 抽象和具体化。抽象是在认识上将各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
过程,具体化是在认识上将抽象概括出来的各种事物的知识应用于具体事物或具体情境的过程。具体化是是否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标志。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迁移。就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2)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者现象中获取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
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
(3) 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1
(4) 功能固着。 (5) 个性特征。 5. 思维的种类
(1) 根据个体所谓的水平和凭借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3)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 情绪概念:情绪是由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反应或经验,情绪中既包含认知成分,也包含生理成
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情绪。
2. 情感概念: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
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3. 情绪的种类:激情;心境;应激和热情。
4.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
和对象的美的特征的体验,即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事物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喜悦、爱慕等情感)。
1. 概念:意志是在人的有意识的行动中,同克服内部的和外部的困难相联系,而建海实现行动目标的心理过
程。
2. 意志的特点:有自觉的目的;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与克服 困难相联系。
3. 意志行动的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包括动机的斗争;行动目标的确定;行动方法的
选择和行动计划的确定。第二阶段,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包括各种冲突。
4. 意志的品质及其种类:目的性(指个人善于提出并达成具有社会意义的目标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坚
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坚持自己决定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且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这些决定而努力。);独立性(指一个人有能力做出决定并愿意对自己做出的决定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合实际的);果断性(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能及时、坚决地采取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自制力(是善于控制自己的能力,如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等)。 第一章 中学生的个性心理 第一节 自我意识
1. 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
价。
2. 自我意识的低位: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的意识发展中最后成熟的部分。
(1) 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2) 自我意识是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具有推动作用。
(3) 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能使人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3.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在这三个成分中,自我认识是基础,对自我的不同认
识和评价,既是自我体验的前提,又是自我调控的先导;自我体验是核心,对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的体验,既影响着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也制约着自我调控的方向和强度;自我调控是关键。其作用更直接的体现为自我动机和行为的调控,自我调控不仅对自我认识起着深化和检验作用,也对自我体验起着强化和制约作用。
4. 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5.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 独立意向的发展
(2) 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3) 自我评价的成熟 (4) 自尊心较强 (5) 道德意识的发展 6. 中学生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1) 正确的自我认知
32
(2) 客观的自我评价 (3) 积极的自我提升 (4) 关注自我成长 第二节 需要与学习动机
1. 需要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
赖,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具有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
3.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
辅助性学习动机。
4.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最佳水平往往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
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的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因学习强度的增强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 5.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2)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 (3)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 正确评价,适当表扬和批评
(5)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 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第三节 智力
1. 智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
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2. 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3. 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能力与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以、速度和巩固程度。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或新能力的发生。 4.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卡特尔和霍恩是代表。 5.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 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一个人才智、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
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建构。 2. 人格的基本特征:
(1) 人格的整体性 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比如才智、情绪、愿望和价值观等,这些
成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现实的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部分单独运行的结果,而且总是与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进行活动的结果。
(2) 人格的稳定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稳定性;二是人格跨情境的稳定性。所谓人
格特征就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
(3) 人格的独特性 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
成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特点。
(4) 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把人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的社会性是人多特有的。人格是
个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结合。
3. 气质与人格
33
(1) 气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人格本质上是由个体的经验决定的,会因见识和经验
的变化而变化。
(2) 气质在个体的早期就已经呈现出来,而人格出现的比较晚。
(3) 在动物身上也能观察到气质,但是在动物身上观察不到人格,人格是人特有的。 (4) 气质可以通过人的情绪、言谈表示出来,不涉及具体的行为内容,而人格可能与体的行为内容有关。 (5) 受较高级认知过程控制的行为与人格有关,而与气质无关。 4. 性格:性格是个人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5. 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特征具有独
特色彩;气质会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
6.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我的冲动都是潜意识的,是我们知觉不到的。
7.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同特征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就是同一文化中,人们所共
有的那些特质,一个独特的人格是由其个人特质决定的。个人体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8.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根据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把人格划分为四个维度。 9. 五因素模型: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文化或智慧性。
10. 自陈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艾森克的人格问卷;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 11. 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和主体统觉测验。 12.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 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人格
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家庭环境因素 (3) 早期童年经验 (4) 社会文化因素 (5) 物理环境因素
1. 概念: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原则:
(1) 中学生的德育必须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中学教育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组织他们的各种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面貌。
(2) 遵循全面性原则。在品德培养过程中,既要注意到外在的各种环境的影响,又不能忽视自身因素的
制约,既要考虑到内部各种成分的独立作用,又要注意到他们之间的协调作用。
(3)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通过集体力量,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勉励,通过互相监督
检查和正确舆论,能促使学生思想品德成长,克服不良行为。但是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学生中间的“特殊性”在集体中导致“一般化”,因此,在集体教育的同时,老师做好个别教育。
(4) 身教胜于言传原则。教师要以身作则,其身教要胜于言传。教师要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用自
己的言行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
4. 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途径:
(1) 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和诱导,加速其
内化的过程。
(2) 培养道德评价能力。
(3) 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和培养道德情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首先,在教会学生道德认
识时,可以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其次,在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的事例时,,可以激发道德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4) 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能力。
(5) 训练道德行为和习惯。仅有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还不能代表品德的形成。那些偶尔道德、一
时的、不经常的、具有情景性的道德行为只是道德的雏形。只有当品德行为转化为经常性的、自动化的道德行为习惯时,才是道德形成的标志。
34
1.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遗传与成熟;环境与教育。
2. 社会化的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再社会化。
3. 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归因理论:
(1) 海德的共变理论。1958年提出。海德把人们进行活动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或外归因,
一种是个人归因或内归因。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各种原因,但是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很多条件下,一个原因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而当没有这个原因时则不会出现这个结果,人们就把这个结果归结为这个原因。
(2) 凯利的三度理论。凯利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归因分为三类:行为者、行为对象和归因于
产生环境的原因,他认为各种行为属什么原因促成,都应该从三个向度,即连贯性,一致性和差别性来搜集信息资料和考察,所以被称为三度理论。
(3) 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
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向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也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和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
(4) 琼斯的对应理论。琼斯认为,通常人们在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论时,首先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只有当外界压力很小或者几乎不存在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才被视为他的内部品质、动机、性格的外部表现,才可以做内部归因。琼斯主张每一种人格特质和行为动机都与一定的外部行为相联系。一定的外部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和人格特质引起的,外部行为同内部人格特质是对应的。因此,从一个人的外部行为就可以推断他的动机和人格特质。一定的动机和人格品质就是一定行为 的原因。
5. 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人对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人或事物的认知系统、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它包括三个部
分,即认知、情感和意向。
6. 印象形成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7.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想法和做法。情感成分是人际关
系的主要特征。
8. 人际交往的功能:协调功能;心理保健功能;心理发展动力功能。 9. 人际关系的功能:幸福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10.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11. 人际关系的成分:行为成分、情绪成分和认知成分。 12.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文化因素;情境因素;个体因素。 13.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社会知觉和自我认知。
14. 从众: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 15. 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的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他人,
一是规范。
16. 顺从:也叫依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去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的请求得
到满足的行为。
17.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的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
仿。
18.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
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
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