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他的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木块所受的摩擦力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3N,他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 (3)改正错误后,小明完成了探究过程,比较乙、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在图甲、图乙实验中,假如把木板换成海绵,拿掉弹簧测力计,会发现______(选填“甲”或“乙”)图中海绵凹陷得更深。说明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______有关。
19. 小明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准备了如下实验器材:干电池,标有
“15?? 1??”字样的滑动变阻器,阻值分别为5??、10??、20??的定值电阻。 (1)小明连接了下面的电路,其中有一条导线连接有误,请将连接错误的导线打“×”并画出正确连线。
(2)排除故障后,小明将5??定值电阻连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______(选填a”或“b”)端,再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某一定值,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示数为______A。
(3)接下来断开开关,取下5??的定值电阻,分别把它换成10??、20??的定值电阻,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控制______(选填“电流表”或“电压表”)示数不变,分别读取相应的电流表示数,记录在表中:
实验次数 电阻??/?? 电流??/?? 1 5 2 10 0.2 3 20 0.1 (4)由数据可知: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______。 (5)小明想用一块电流表和一个定值电阻??0测未知电阻????的阻值,于是他和同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图,并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①闭合S、??1,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
②闭合S、断开??1,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
③求未知电阻????的表达式为:????=______。(用??0、I、??1表示)
第5页,共20页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0.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射向与凹透镜主光
轴平行的平面镜上,请画出: (1)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 (2)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21. 请在图中画出:
(1)重物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拉力F的力臂l。
22. 如图所示,在电磁铁上方用弹簧挂着一个条形磁体,开关闭合
后,滑片P向右滑动时弹簧伸长。请标出电磁铁上端的极性及电源正负极。
第6页,共20页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4.0分) 23. 2018年5月13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001A型航空母舰离开大连港码头,开始海试。
(??水=1.0×103????/??3,g取10??/????)请问:
(1)航母001A设计排水量6.7×104??,那么它满载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海面下8m处的压强是多少?
(3)一位体重为600N的歼15舰载机飞行员,每只脚与水平甲板的接触面积是200????2,则他双脚站立时对甲板的压强是多少?
24. 我国自主研发的某品牌汽车进行技术测试,已知该车在某段长1.2????的水平路面做
匀速直线运动,用时40s,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400N,汽车在此过程中发动机热机效率为48%,汽油的热值??=4.6×107??/????。在该段测试过程中: (1)汽车的功率为多少?
(2)燃烧了多少汽油?(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5. 有一台热水器,内部简化电路如图所示,??1和??2均为电热
丝。??1=88??,??2=22??。
(1)如何控制??1和??2,使热水器处于高温挡; (2)求低温挡正常工作5min电热丝产生的热量; (3)求中温挡正常工作时热水器的功率。
第7页,共20页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故A错误;
B、“教学楼内请轻声慢行”,其中“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B错误; C、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测试车后物体与车的距离。故C错误; D、摩托车的消声器,其作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工作;
(4)防治噪声的途径包括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此题考查了声速、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声现象基本规律的考查,难度较小,是一道基础题。 2.【答案】C
【解析】解:A、我们看到岸上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错误;
B、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B错误; 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 D、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用凹透镜矫正,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故D错误。 故选:C。
(1)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
(2)凸透镜成像时,物距??>2??,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3)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由于不同色光折射程度不同,所以把白光折射分成各种色光。彩虹就属于色散现象。
(4)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近视眼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此题涉及到光的反射现象、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3.【答案】C
【解析】解:A、春天,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中冰要吸收热量,故A正确;
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吸收热量,故B正确;
C、秋天,会看到露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错误;
D、严寒的冬天,玻璃窗上会出现冰花,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C。
熔化是从固态变为液态,要吸热;液化是从气态变为液态,要放热;凝华是从气态直接
第8页,共20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