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实际功率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灯泡亮暗的变化,根据??=??????和??=
2
??2??
???判断出
单位时间内长导线上消耗电能的变化以及相同时间内整个供电线路消耗的电能的变化。 此题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率及电能计算公式的应用,综合性较强,比较出前后两种情况电路电阻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14.【答案】B
【解析】解:
由电路图可知,灯泡L与定值电阻??0、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1测L与??0两端的电压之和,电压表??2测??0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1)当滑片位于最左端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电路的总功率最大,两电压表的示数最大且电压表??1测电源两端的电压,
由图乙可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大=1.0??,电压表??2的示数??0=6??,电压表??1的示数为12V,即电源的电压??=12??,故A错误;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 ????=?????0=12???6??=6??, 因此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 所以,灯泡的额定功率:
????=??????大=6??×1.0??=6??,故C错误; 电路的最大总功率:
??大=????大=12??×1.0??=12??;
(2)当滑片位于最右端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电路的总功率最小,
由图象可知,电路中的最小电流??小=0.5??,电压表??1的示数????1=5??, 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1=12???5??=7??, 由??=??可得,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
??????小??
=
7??0.5??
=14??,故B正确;
电路的最小总功率:
??小=????小=12??×0.5??=6??,
则电路总功率的变化范围是6??~12??,故D错误。 故选:B。
由电路图可知,灯泡L与定值电阻??0、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1测L与??0两端的电压之和,电压表??2测??0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1)当滑片位于最左端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电路的总功率最大,两电压表的示数最大且电压表??1测电源两端的电压,根据图象读出电表的示数,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利用??=????求出灯泡的电功率即为额定功率,利用??=????求出电路的最大总功率;
(2)当滑片位于最右端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电路的总功率最小,根据图象读出??1的示数和电路中的电流,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R两
第13页,共20页
端电压,利用欧姆定律求出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利用??=????求出电路的最小总功率,然后得出电路总功率的变化范围。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正确的判断两电压表和电流表对应的示数关系是关键。 15.【答案】ACD
【解析】解:
A、把A、B两物体作为一个整体,由图知,该整体在两液体中都处于漂浮状态, 由漂浮条件可知??浮=????+????,所以该整体在两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等; 由图知??排甲=????,??排乙=????,且???????, 所以??排甲>??排乙;
因整体在两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等,且排开甲液体的体积较大, 所以,由??浮=??液????排可知,两液体的密度关系:??甲?乙,故A正确;
B、已知两液体的深度h相同,且??甲?乙,由??=?????可知,甲液体对杯底的压强小于乙液体对杯底的压强,故B错误;
C、因整体受到的浮力相等(即甲液体中B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乙液体中A物体受到的浮力),且两物体上表面没有受到液体的压力, 所以,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甲液体中B物体与乙液体中A物体的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相等,
由图知B的底面积更大,由??=??可知,甲液体对B下表面的压强小于乙液体对A下表面的压强,故C正确;
D、两容器中液面恰好相平且容器相同,则液体与物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之和相同,但??排甲>??排乙,所以甲液体的体积较小,又知??甲?乙,则根据??液=??液??=??液????液可知,甲液体的重力较小;
整个容器水平桌面的压力??=??容+????+????+??液,因容器相同、其重力相同,且A、B两物体的重力不变,甲液体的重力较小,所以,装甲液体的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较小,故D正确。 故选:ACD。
(1)把A、B两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该整体在两液体中都处于漂浮状态,根据漂浮条件可知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结合题意和图示判断??排的关系,根据??浮=??液????排可比较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
(2)根据??=?????分析液体对杯底的压强;
(3)根据漂浮条件、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液体对物体下表面的压强关系; (4)先比较两种液体的体积关系和重力关系,再根据”整个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物体和液体的总重力“进行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漂浮条件、液体压强公式和压强定义式的综合应用,知识点多,属于难题;本题的难点是C项的判断,由于??甲?乙,但B物体浸入甲液体的
第14页,共20页
??
??
深度较大,则不能用液体压强公式判断,需结合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压强定义式进行分析。 16.【答案】BC 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快 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解析】解:
(1)冰的熔点是0℃,冰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为BC段;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2)由图象可知,AB段表示冰还没有熔化,CD段表示冰已经全部熔化为水,CD段比AB段温度升高的要慢些,即水升温比冰慢;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冰大,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均相同时,由??吸=????△??可知,水升温较慢。
故答案为:(1)????;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2)快;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1)冰的熔点是0℃,冰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根据这个性质进行判断。
(2)相同质量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比热容越大,温度升高的越慢。 本题考查了冰的熔化实验和水的沸腾实验,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7.【答案】(1)有膜;(2)②;(3)镀膜增强了对光的反射;(4)①3.50;②??。
【解析】解:(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有膜的一面作为反射面,使玻璃板那一面的下边线与有膜直线重合;
(2)用镀膜玻璃板和跳棋做实验,实验环境在有阳光的实验进行实验效果好;几乎无光的实验室不能完成实验;
(3)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是:镀膜增强了对光的反射;
(4)①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0对齐,右侧略偏过3.5????,估读为0.00????,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50?????0????=3.50????。
②玻璃板有一定厚度,有两个反射面,测量时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 故答案为:(1)有膜;(2)②;(3)镀膜增强了对光的反射;(4)①3.50;②??。 (1)有膜的一面作为反射面;
(2)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
(3)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是反射能力更强;
(4)①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玻璃板有一定厚度,有两个反射面。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18.【答案】(1)二力平衡;
(2)变大;没有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乙;压力。
【解析】解:(1)只有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第15页,共20页
(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他的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木块受到的平衡力,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变大;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3N,此时测力计示数大于滑动摩擦力,他操作中的错误是没有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改正错误后,小明完成了探究过程,比较乙、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相同,丙中接触面粗糙,滑动摩擦力大,故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在图甲、图乙实验中,乙中压力大,假如把木板换成海绵,拿掉弹簧测力计,会发现乙图中海绵凹陷得更深。说明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有关。
故答案为:(1)二力平衡;(2)变大;没有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3)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4)乙;压力。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
(2)由二力平衡分析;物体做加速运动受到的力为非平衡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根据图中现象得出结论;
(4)本实验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了转换法;在受力面积相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本题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考查实验原理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同时也考查了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和转换法的运用。
19.【答案】(1)
;
(2)??;0.4; (3)电压表; (4)反比; (5)③
(?????1)??1
??1
。
【解析】解:(1)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且正进负出,如图所示:
(2)为保护电路,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电阻最大即b端,小明同学首先将5??定值电阻接入
第16页,共20页
相关推荐: